上海证券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綦相已出任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下称上海金融监管局)局长。
拥有丰富的监管法规工作经验
根据金融四十人论坛官网信息,綦相,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綦相曾任原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副局长、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副主任、原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原银保监会法规部主任等职务。调任上海金融监管局之前,綦相在金融监管总局担任法规司司长,兼任新闻发言人。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内设机构安排,法规司负责起草相关法律法规草案;拟订相关监管制度;承担合法性审查、法律咨询服务、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工作。
去年12月底,金融监管总局法规司发文详细剖析了金融监管总局去年11月所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下称资本办法)背后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思路。
金融监管总局法规司在文中表示,从我国银行业发展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复杂程度也相应提升,需要更加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先进的风险计量手段。
“银行应充分理解掌握主要规则变化,深入分析对业务经营的影响,发挥好资本监管对银行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金融监管总局法规司认为,要深化资本应用,把资本标准融入日常经营管理,持续扩大计量成果在客户准入、信贷政策、贷款定价、减值准备、经济资本、考核评价等各领域的运用,以应用为导向,以计量促管理,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构建中国特色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
去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资本监管研究课题组在《中国金融》杂志发表了《构建中国特色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的署名文章,綦相排在课题组成员首位。
文章对全球银行机构的资本监管进行了充分的比较与论述。文章表示,从全球实践来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监管匹配性措施,包括采用相对简化的资本监管规则,以及简化信息披露模板、降低信息披露频率要求等。例如,欧盟银行监管局将资产规模小于50亿欧元的银行定义为“小而非复杂机构”,适用差异化的资本监管措施。
文章认为,差异化监管是国际通行做法和良好实践,符合我国银行业发展需要,对于提升银行业资本监管的有效性、推动银行业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具有重大意义。
具体来看,差异化资本监管框架与我国银行业结构、风险特征相匹配,统筹兼顾风险防范和降低合规成本。从三档银行结构来看,第一、第二、第三档银行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比重分别为82%、17%、1%。其中,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部分头部城商行和农商行属于第一档银行,对标国际标准,适用较为复杂的资本监管规则,有利于引导其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持续增强国际竞争力。
曾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据媒体报道,2019年6月,时任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副主任的綦相曾在陆家嘴论坛浦江夜话上围绕“上海进一步建设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发表看法。
綦相认为,支撑着一个发达的、能面向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有几个坚实的支柱。第一就是一个金融机构的体系,能拥有一个经营稳健、治理良好,关键是有好的风险文化的金融机构体系非常重要,尤其是监管者,所以监管者要更多关注审慎监管的内容,更关注风险管理。
“不仅仅要看硬指标,还要看经营风险的指标,还要看所谓风险的文化,就是一家机构是不是敬畏规则,是不是能够以好的风险偏好、好的风险战略、好的风险管理的实践来取信于市场,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綦相说。
第二,是要有一个有深度、有广度、开放的、活跃的、有韧性的,而且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市场。他认为,这个金融市场的建设步伐迈得很快,能具备这些特征的金融市场一定是一个备受尊敬的市场,也会是一个非常有效率,在配置资源和辐射服务方面能发挥更大作用的市场。
第三,要有一张有效的金融安全网,这张金融安全网里边有很多要素。綦相认为,一方面要有一个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监管一定要有效;还要有一个早期的干预框架;要有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及时发挥最后贷款人的功能。
第四,要有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社会公信力很高的金融基础设施。“一说到金融基础设施,大家就容易想到的是硬件,实际上这里面既有硬件也有软件。”他说,硬件当然有支付结算系统等等,软性的金融基础设施实际更加重要,比如法治、信用环境、信息披露、会计、审计制度、外部信用评级、中央交易对手方的服务等等。
最后,他提到,上海是我国金融人才最富集的地方,像金融、法律、科技这些都云集在一个金融中心里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一个金融中心需要以包容的心态吸纳各种各样的人才,使各路的人才如水之归海,就能建设一个更理想的国际金融中心。”綦相说。
(责任编辑:孟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