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5月20日讯(记者 郭伟莹)5月18-19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学科、学术与话语”。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社会保障应从个人、家庭、社区、社会和国家五个层面进行探讨,其中个人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家庭网络在社会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是重要的保障平台,单位等社会结构单元也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有着独特地位,国家层面则涉及制度、政策、技术、执政方式和组织力量等方面的建设。他强调,社会保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实践和创新,特别是应对超大规模人口的社会保障,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作了题为“社会保障的与时俱进:理念、范式和政策工具”的报告。他指出,社会保障正处在理念、范式和政策工具的巨大变革期,从理论层面出发,首先要关注社会保障对象的识别问题。在人工智能和技术进步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社会保障对象的识别标准,提供更加普惠和托底的保障。其次,社会保障应遵循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统一的原则。他强调,要理解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之间对立统一的动态关系。应优先考虑保障儿童和老年人的权益,尤其是儿童的基本保障问题。最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顺应公共品边界变化的规律。未来,我国应从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完善和健全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国家。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顾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宋晓梧作了题为“学术之道 以德为先”的报告。他向社会保障青年学者分享了自身长期从事社会保障研究的四点感悟:一是学术之道以德为先。二是大道理管小道理。三是真理越辩越明。四是努力成为头脑敏锐、理论扎实的研究人员。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指出,这次论坛旨在增强社会保障青年学者对大时代发展的适应性,并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健康成长。他强调,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实践是如此波澜壮阔,全面而深刻的社会保障制度变革为当今世界所仅见,这一制度惠及民生之广、水平提升之快实为当今世界之奇迹,但在成就巨大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存在着诸多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决定了我们需要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社会保障制度文明,所有这些,都为青年学者们的成长提供了异常良好的环境条件与肥沃的成长土壤,也提供了最前沿的研究课题。因此,现在是社会保障青年学者们成长的最好时期,也是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最需要青年学者们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的时期。他希望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能够立足中国实践做出一流学问,扎根祖国大地写出有价值的好文章,同时牢固树立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社会保障专业价值观,这是做出积极有益贡献的前提条件,否则会走向反面。
在第一次全体会议后,平行举行四个分论坛,分别为社会保险分论坛、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分论坛、综合分论坛和博士生分论坛。5月19日上午,第十届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第二次全体大会和闭幕式召开。
全国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搭建的青年学者交流学术思想、分享高质量学术成果的稳定机制,是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社会保障核心价值观理念的一个重要平台,旨在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助力社会保障领域青年学者成为构建中国自主社会保障知识体系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