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寿险、分红险、万能险利率水平相继调降,到银行渠道、保险经纪渠道相继执行“报行合一”,2023年保险业的监管政策调整直接指向行业的核心——保险产品定价及销售。而这些调整远未结束,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未来保险产品定价利率水平还可能继续下调。
在此背景下,各家险企已采取多种措施响应监管要求,积极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带来的挑战。不过,对于目前行业面临的低利率共性挑战,险企管理层认为还须调整经营思路,提高精准定价能力,才能真正穿越低利率时期。
利差损风险就在眼前
保险业经营环境正在发生巨变。几年前,利差益(即险企实际投资收益率高于产品预定利率所带来的经营盈余,反之则出现利差损)还是险企的主要盈利来源。但随着外部投资环境急剧变化,目前,利差损风险已经成为他们最头痛的事情。
“2023年投资市场的波动给整个寿险业上了一堂利差损风险课。”新华保险副总裁、总精算师龚兴峰表示,这堂课是关于利率对长期负债带来的杠杆作用,如果收益不能覆盖负债成本,产生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
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寿险总裁肖建友坦言,寿险行业是负债经营,存量业务的负债成本有一定刚性,前几年投资收益能够覆盖负债成本,利差损风险没有明显体现。随着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投资收益如果覆盖不了负债成本,就会出现利差损风险。
行业对于潜在的利差损风险已达成共识。而之所以利率下行带来如此严峻的考验,是因为险企过去几年发展了大量的利率敏感型业务。“以某家上市险企为例,如果投资收益率假设下调50个基点,该公司新业务价值将下降超过80%。”业内人士表示,过去几年,一些公司发展了大量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主的银保业务,这些业务利润边际非常窄,对利率敏感度非常高。
近年来市场利率下行,存款利率、银行理财收益均大幅下行,增额终身寿险等长期锁定相对高水平利率的保险产品优势明显,部分险企抓住契机销售了大量这类业务。但同时随着利率下行,这些业务的业务价值也在快速下降,不排除反噬保险公司经营利润的可能。
险企推出系列调整措施
显而易见,不均衡的业务结构、外部投资环境的急剧变化等因素,导致了保险业当前面临的利差损风险“大考”。在监管部门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之后,险企尤其是头部上市险企推出了系列调整措施。梳理来看,目前险企主要进行了四方面调整:
第一是优化产品结构,压降高负债成本业务规模。肖建友介绍,人保寿险在积极推进预定利率较低的新产品销售,加大保障性险种销售力度。中国人寿总裁利明光也表示,中国人寿形成了形态多元、期限多元、成本多元的产品体系,不断拓宽公司利率风险管理链条。
第二是调低新产品利率水平,加强新增负债的成本管理。多家上市险企管理层提到,在新产品设计上增加了有收益调节机制的分红险和万能险,并且考虑到投资收益情况等因素,合理调低了分红水平和万能险结算利率,以加强新增负债的成本管理。
第三是加强分析研判,提高险企投资收益水平。多位上市险企投资负责人表示,公司在想方设法追求更好的投资收益率水平。具体包括:加强对利率趋势的前瞻研判;结合市场情况优化整体配置结构;加强资产久期管理。
第四,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防范错配风险。利明光表示,公司正在强化资产负债联动,在深谙负债特征的前提下,做好投资;在深谙投资的前提下,做好产品供给。
还需转变经营理念
尽管当前诸多险企在采取措施应对利差损风险,但在业内看来,要渡过这个难关,险企还需自上而下转变经营思路。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记者表示,外部投资环境变化带给保险业的考验之所以如此严峻,与过去行业普遍表现出目标短期化的特征分不开。从股东层面开始追求短期高回报,传导至管理层面临较大的短期业绩压力和奖惩要求,使得各项业务决策都只看重短期效益,才出现上述利率敏感型业务占比过高的情况。
这种认识已经引起越来越多险企的共鸣——多位上市险企高管公开表态,他们不会局限于目前的措施,还将自上而下革新经营思路。
“我们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待这件事情,首先要从长周期、穿透周期角度来看待寿险业务,要对长期投资收益水平和利润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龚兴峰表示,公司正在加强长期主义理念的落地。
利明光也谈到,公司将理念先行,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在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经营的整个链条。
能否穿越低利率周期,关键在于险企的精准定价能力。“过去保险公司开发产品主要看同业对标,在价格上怎么比同业、银行理财等竞品有竞争力,怎么利于销售怎么来。”一位行业人士表示,过去保险公司的策略不太考虑与自身经营能力是否匹配。
而精准定价能力恰恰要求险企根据自身经营情况量力而行,既让公司拥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又要挖掘消费者细分、真实的需求,实现双方需求精准匹配。
利明光表示,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整合内部多项资源,强调巨量数据的使用与分析,提升风险定价能力。“这些能力的建设最终会助推公司利润的多元化。”
(责任编辑:孟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