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马遛一圈28.9%通过率 基金资格考试“放水”之殇
- 发布时间:2016-05-03 08:52:26 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张明江
这几天,微信朋友圈满满晒的都是基金资格考试的成绩单,因为这次考试的通过率仅为28.9%,即便如此,这个数字也是出题者考虑到目前基金业现状网开一面的结果。与美国、香港等市场相比,我们对这一行业管理的硬约束门槛仍有待提升
五一节前,基金行业各路人马,整体进行了一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过关考试。2016年4月23日,周六,当天有57.4万从业人员怀揣准考证,重回教室面对久违的试卷。考试使早已“躁热”的私募基金行业经受了一场新的洗礼,让一部分早已搭建好并且创造出“41倍”投资回报神话的草台班子,也经历了一次本该早就经历的专业考核。
随后几天,微信朋友圈满满晒的都是成绩单。据称本次考试通过率为28.9%,比2015年初级会计师25%高出3.9个百分点,亦远远高出注册会计师和司法考试每年综合通过率10%的比例。而众所周知,基金从业人员的职业定位和收益却远高于这两个行业,处在资本市场食物链的顶端。正因为基金投资行业处在金字塔尖的位置,近几年来,各路大佬纷纷转向了基金行业,玩起了跨界,尤其在私募基金行业更是如此。截至2015年3月31日,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有9031家,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79万亿,与2014年末2.13万亿的规模相比,增速达30.99%。
私募基金体量如此之高,以至于可能在某日的某个深圳创业客聚集的咖啡馆里,可以看到有一些中年男子身着正装,手拿名片,侃侃而谈,其实只不过刚拿到某个投资培训班的资格证书,手里闷着自己和朋友的几个亿卖企所得的资产,期望找到好项目,到A股上再翻几番。或有两三个早已管理麾下数十上百亿资产的私募大佬,只凭借一个电话中的几句简单的企业介绍和财务状况,就判断了投资回报率,爽快掏钱,而真实的收益则全靠运气。
A股的二级市场就这样不断为一级市场的混乱买单,其中某些企业的估值越来越高得离谱。反观在香港或美国的私募基金行业,则与此完全不同:在香港,一些银行或投行人员想要转做资产管理人员,需要经过层层把关,同时取得4号资产管理牌照及9号私募行业牌照,并且分别要通过Paper 6与Paper 1考试才能拿到相应牌照。Paper 1的考试主要集中于申请人对于香港《证券及期货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的理解。而Paper 6的考试着重于对《资产管理规例》的考察。有了最基本的对行业标准的理解,各资产管理人员才具备胜任的能力,有望行使好替他人管理财产的职责;在美国,早已对私募行业的监管进行收紧,2010年美国《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施行,法案第四章要求私募基金资产规模超过1亿美元的管理人必须到美国证监会进行登记,接受美国证监会的监管,遵循美国证监会制定的监管规则。管理规模不足1亿美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则要到州政府的监管部门登记,接受州政府的监管。而美国Financial Industry Regulatory Authority(FINRA)提供证券经纪人、投资公司等的资格考试,大大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一场交易谈下来,满足最基本的行业条例是首要的,其他层层叠加的涉及经济基础知识、投资手法及法律概念的复杂运作才是紧随之后的关键中的关键。所以,仅仅是找到了好项目,有了钱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管理者的水平是否能够跟上好项目的运作,进而是否能够导致市场的良性运作。
在中国,大部分的投资人还仅限于以社会关系为渠道,以游说为基础,获取好项目和资源进行整合与对接的阶段。某些干实体企业的,比如炼钢的、造车的甚至卖肉的,受困于实体企业的没落,去参加个把临时的投资培训班,就混迹于创业圈,做起了资本市场的买卖。但是,经济、金融与法律知识是做投资的基础,不具备这些基础,仅凭非理性的判断,很容易使市场的泡沫越吹越大。
此次基金从业资格考试中,被众多私募大佬怨声载道、集体讨伐的基础知识题,结合的正是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知识点,其中的很多题大到考察资本市场的宏观结构,小到考察股转债的价格、P/E、PEG的数值如何计算等等,这些全是证券与金融行业从业者最基础的知识点,而要想在市场中进行专业的资产管理,其实仅仅掌握这些知识点还远远不够,需要像香港及美国市场那样对从业者进行综合的、多方面的考察。此次考试为当今许多并不合格的资产管理者提供了一次知识系统查漏补缺的机会,以及针对投资策略与风险应对策略的思路拓展的机会。
参加完考试,相信很多私募从业人员会去关注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对接的案例,因为试题中有太多涉及二级市场的话题,而如今做股权私募投资,考虑退出机制的时候必然需要了解二级市场,进行全局化的考虑,否则,连退出机制都无法考虑全面的从业者,有哪些投资人会放心把钱交到他们手上呢?
再者,如果我们参考香港证监会2003年发布的私募基金从业者《胜任能力的指引》可以发现,考察私募基金申请人是否为适当人选时,需考察如下几条:1) 其自身的财务状况及偿付能力;2) 其学历、资历或经验与其将会执行的职能的性质的综合考虑;3) 是否有能力称职地、诚实地而公正地进行有关的受归管活动以及;4) 该人士的信誉、品格、可靠程度及在财政方面的稳健性。同样在美国,FINRA的考试之后还伴随着对于私募从业人员的道德背景调查。两个市场对于私募从业人员的考察,除了从专业知识能力出发,也从道德与人品出发,全面进行了衡量。
目前,中国的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由于刚刚起步。显然,监管机构考虑到历史问题和覆盖人群的维度和广度,初始规范性的考试只是涵盖了一些基础知识点的考察,对于行业中的应用以及法律法规的梳理还没有涉及太多,行业也还没有细分到公募、私募、风投的类别,和同样专业资格考试之司法考试和注册会计考试的难度以及通过率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28.9%的通过率实际上颇有“放水”之嫌,恐怕也有替某些“德高望重”或明星效应的私募名人遮羞的考虑吧。
笔者作为多年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专业人士,经历了香港九号牌照考试、内地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等专业考试,试着做了做本次考试的相关考题,在没有复习看书的前提下亦能顺利通过,实在不能不替某些内地基金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之缺失捏一把汗。如果我们的监管进一步如成熟市场一样延展到对从业人员的信用、道德约束和品格等要素进行考察,不知道是何等光景?
从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上来讲,投资者永远都是非理性的。这无关年龄、经历、经验及专业度。作为私募基金行业的投资管理者,有必要认识到自身的非理性,而专业的投资管理者会通过谨慎的判断来约束自己的非理性。这样的判断一部分来自于职业道德方面的提升,一部分来源于专业知识的充足储备。只有二者兼备,才能够替投资人管理好资产,创造新的价值。
刚刚结束的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考察了市场准入的道德知识与专业知识,以一种快速有效的方式将暂时不具备此两种素质的投资管理者挡在了行业的大门之外。有基金从业者声称,加强执法与投资者教育可以替代考试,但如何控制执法力度?又如何衡量投资者受到的教育是否足够?
在我国当前并没有对个人进行信用制度的建立与考察机制的情况下,对于私募基金管理者的道德及专业水平的考量以及对于投资者的风险保护,只能依靠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来实现。未来,当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比如养老金等)与私募基金行业连接形成这一部分资产的有效流动,对于其非系统性风险的把控将更加依赖于投资管理者的基本道德与专业素养。随着私募及风投机构的不断增加,以及私募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多,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至少是最为快捷有效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的利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多多向成熟市场学习,早日完善我们的人才选拔体系,为私募基金行业设立更严的从业标准,拔高从业门槛。在这一点上,唯有行业准入机制的建立和严格把控,才能带来一个足够规范、合理、有效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