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基金 > 基金要闻 > 正文

字号:  

1589只私募清盘诉说血与泪 2016年告别野蛮扩张

  • 发布时间:2016-01-01 07:24: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郭伟莹

  今天是2015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很可惜,A股没再延续此前6年最后一日收涨的跨年好彩头,惨淡下跌。

  回顾过去这一年,上半年的暴涨、年中的“股灾”、四季度的反弹,股市的剧烈波动令人乍舌。千股涨停买不到,千股跌停卖不掉,千股停牌干着急,这或许是对2015年A股市场确切的描述……

  对于2014年起实行备案制的阳光私募行业而言,机遇和挑战接踵而至,野蛮扩张势头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与监管收紧中有所收敛。

  清盘数创新高

  据格上理财统计,截至2015年12月23日,2015年清盘的证券类私募基金共1589只,接近2014年的3倍,相当于过去4年清盘基金数量的总和;且提前清盘的基金占清盘基金总量的比例高达43%,较2014年的20%占比翻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月以来证券类私募基金清盘数量明显增加。业内人士分析,这里有多方面原因,去年私募行业开始井喷式增长,到期清盘基数加大。格上理财数据显示,9月后清盘的产品中,77%集中成立于2014年9月至12月,且近95%发行时设定为1年期产品。

  更加引人关注的是提前清盘,其中很多是击穿清盘线后的被迫清盘,背后则是投资者蒙受大幅损失。同时,从今年2月起监管层便开始管控场外配资,6月加大力度严控,最终在9月给予其“最后的期限”。于是,9月、10月大量带有杠杆属性的“伞形信托”提前清盘。

  数据显示,今年提前清盘的证券类私募基金占清盘基金总量比例更高达43%,明显高于2014年的20%。其中,3月、4月大盘疯涨行情中,提前清盘的基金占比最少,但在6月中旬大盘开始深度回调后,提前清盘基金的占比迅速攀升,七月达到最高,在清盘基金总量中,71.43%为提前清盘。

  A股始于6月中旬的大幅下跌令不少私募基金经理措手不及,7月和8月也是私募清盘的高峰期。私募排排网的统计数据显示,7月清盘的阳光私募产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有10只产品存活期未超过1个月,二季度成立的产品成为清盘重灾区。截至九月初,净值在0.9以下的私募基金产品一度达到1189只,800多只单位净值在0.8元以下。

  不少私募为上半年的激进付出沉重代价。回顾年中股市暴跌,深圳清水源、福建滚雪球、展博投资等多家知名私募均有产品跌破清盘线,“公募一姐”王茹远旗下产品也曾逼近止损线,期货大佬葛卫东曾在公司官网发布《致投资者书》为混沌道然旗下产品回撤致歉,并自掏1.5亿元补仓旗下两只产品。

  目前来看,在四季度反弹中,不少私募基金产品净值有所回升,逐渐走出年中阴影。但当时的风险教育课,仍旧记忆犹新。从券商中国记者了解情况看,很多私募“股灾”期间都承受了巨大压力,一些回撤较大的私募为了避免提前清盘,与客户协商下调清盘线,这种做法一度也引来争议。

  基金清盘仅仅是基金终止运行的一种说法,并非均为投资中的恶性事件,需要理性对待。一般来说,证券类私募基金清盘分为到期清盘和提前清盘,其中,到期清盘是正常的投资运作环节,而提前清盘需要区分主动提前清盘和被动提前清盘。

  格上理财认为,主动提前清盘主要源于证券类私募机构对管理规模的控制、对产品策略布局的调整、对基金销售渠道的调整、以及满足专项产品客户需求等。例如:私募机构为了控制管理规模,会提前终止部分基金;在对于公司产品投资策略布局进行调整时,可能对非重点投资策略及相关产品进行清理,使投研力量更集中于优势领域;在终止与个别渠道合作时,也可能会提前终止在该渠道发售的基金;对于由于某些专项产品,高净值客户或机构投资者需要动用资金,也可能导致产品提前结束。因而,无论出于行情因素、监管因素、还是私募机构管理因素,被动提前清盘都是非正常投资行为,需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对于主动提前清盘的基金,则无需过度恐慌。

  2016年告别野蛮扩张

  很多人都用“野蛮增长”这个词来形容2015年的私募基金行业发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已备案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23705家,已备案私募基金22217只,认缴规模4.79万亿元,实缴规模3.82万亿元。相较起1月底的2.63万亿元和2.11万亿元,规模分别增加了82%和81%,发展速度的确惊人。

  行业监管放松后的高速扩张也带来一些问题,数万家私募鱼龙混杂,少数资质和信用不佳的机构混入其中。9月29日基金业协会公布了私募失联(异常)制度,11月23日,首批12家失联私募机构被公示,此后,本月13日晚间协会通报第二批4家失联机构名单,另据介绍,首批公布的12家失联(异常)机构中,有8家已在基金业协会官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分类公示“失联(异常)机构”中予以列示。

  不过,这样的扩张势头已经有所收敛,11月私募认缴规模已经较10月的4.89万亿元有所下降,年底前后,一些业绩回升的私募基金赎回有所增加。当然,更重要的是行业监管正在加码,本月中旬私募基金募集行为与合同指引正式征求意见,后期信息披露、内部控制、投资顾问业务、托管与外包也将进一步规范。

  业内人士预计,2016年私募业将告别野蛮扩张,行业分化会非常明显。“明年私募行业会在规范中发展,肯定不会再像今年这样,实际上,这样的监管对全行业来说是好事,运营规范的中大型私募相对会得到更大发展空间。二级市场明年更多只会是一些结构性机会,我们公司前些天开总结会已经调低了对明年的回报预期,可能会增加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沪上某大型私募基金人士向记者表示。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