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基金 > 基金要闻 > 正文

字号:  

市场暴跌公募基金离职潮趋缓 近两月无人奔私

  • 发布时间:2015-09-30 02:56:27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黄丽  责任编辑:胡爱善

  随着A股扑朔迷离的走势持续上演,今年以来一波又一波的公募离职潮终于停歇。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29日,本月离职基金经理人数仅16人,创下年内新低。好买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7月、8月连续两月,新增的“奔私”公募基金经理数量为零,新成立的私募基金数量也从单月千余只骤然降至400余只,回到去年二季度的水平。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6月中旬以来的市场暴跌是公募离职潮趋缓的主要原因。此外,部分公募基金公司激励机制变革加速、“奔私”光环褪去等也成为基金经理们考虑的因素。由于人才流失现象好转,在上半年还发愁“挖角”的公募基金公司表示,近期投研人才招募条件会比之前更加严格。

  离职潮暂歇

  公募基金行业人事变动向来频繁,去年年底开始到今年上半年这段时间达到高峰,杨绍基、陈扬帆、邓晓峰、王鹏辉、尚志民等明星基金经理纷纷奔私。6月中旬市场进入不理性下跌状态后,这一趋势戛然而止。

  据记者统计,截至9月29日,公募基金公司年初至今共有266位基金经理离职,上半年离职人数达到193位,接近去年全年水平。而在2014年,共有215位基金经理离职,其中12月离职人数较多,达到30人。今年上半年的离职潮在6月达到巅峰,当月有55位基金经理离职,随后慢慢消减。在7月和8月离职的基金经理分别有29位和28位。9月至今离职人数回落至16人,为年内新低。

  好买私募数据中心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每月都有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各月“奔私”人数分别为3人、7人、5人、3人、3人和6人;但7月、8月连续两月,新增的“奔私”公募基金经理数量为零。

  同时,成立的私募基金产品数量也骤然下降。今年二季度成立的私募基金数量逾4500只,而根据好买私募数据中心的统计,截至目前,三季度成立的私募基金数量仅为二季度的两成左右,回落至去年指数狂飙之前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大批离职的基金经理中,真正奔私的大佬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基金公司之间的人才流动,尤其是中小型基金公司人才流失问题更严重。深圳一家小型基金公司曾在上半年长期处于缺人“挖角”状态,但最近显得从容很多。该公司内部人士表示,近期投研人才招募条件会比之前严格很多,“之前确实很缺人,但现在这样的市场,基金经理基本也不会跑了,人才储备压力没有那么大。”此外,华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前任总经理告诉记者,有一部分基金经理离职其实是因为业绩不佳压力较大,主动请辞或者被动转岗做研究员。

  私募光环褪去

  今年一众“奔私”的基金经理曾笃信这轮行情会是2007年以来最大的一轮牛市,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不惜在去年底放弃高额的年终奖,义无反顾地投身私募,业内将这一现象戏称为“裸奔”,部分排名位居前十的明星基金经理也出现在离职名单中。

  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除了基金经理外,基金公司高管的人事变动亦不断出现。

  1月5日,在民生加银基金的全体员工大会上,公司总经理俞岱曦公开表示自己离职已定,随后同多年好友陈志龙、张发余一起成立了上海万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月22日,原华宝兴业投资部总经理、上投摩根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冯刚离职,确定投身阳光私募行业,之后发起成立了上海域秀资本。1月23日,景顺长城前副总经理王鹏辉离职,随后其宣布创立了望正资产;1月31日,金鹰基金首席投资官杨绍基加入“奔私”大军;2月17日,华安基金原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尚志民离任,后投身私募朴易资产;3月30日,汇添富总经理林利军离职,成立了上海盛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5月17日,泰达宏利总经理刘青山离职,创立了北京清和泉资本。

  事实上,在公募基金行业,基金经理们对私募有着比较微妙的心态。一方面,他们对私募的剽悍业绩不以为意,认为是公募基金的体制和严格监管使得他们拳脚无处施展;另一方面,也有基金经理羡慕私募看似自由随意、为自己打工的生活。“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用这句话来形容基金经理们的心境恰如其分。不过,私募“日子更好过”的光环正在逐渐褪去。

  以业内知名的某位“奔私”基金经理为例,其在公募时,业绩长期位居行业前列,而今年以来的回报率业绩却并不太理想,甚至有几只基金成立于大跌前夜,目前排名比较靠后。“有的基金经理过于被‘神化’了,以至于‘奔私’后有些投资者接受不了这个落差。”某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说。事实上,公募基金经理的业绩并不是仅凭个人之力造就的,公司提供的研究和平台,甚至营销都起到了很大作用。而另一位已经“奔私”的投资总监则透露,“奔私”后其实并不是很适应,以前只需要做好投资,公司所有的资源都为自己服务,但现在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并且在现在这样的市场下,运营、人力等多项成本都是很让人焦虑的问题,“旱涝保收”变成了盈亏自担。

  公募变革加速

  公募基金人才流失问题其实由来已久。基金经理“奔私”后,公募基金面临人才匮乏的窘境,而基金行业又是高度依赖人力资本的轻资产行业。2007年,为了应对人才流失的巨大压力,多家大型基金公司曾改善基金经理激励制度,研究将基金经理报酬与业绩挂钩,有的公司还推出了面向基金经理的基金份额激励计划。

  类似的行业变革如今再次出现,并且比当年更彻底。一家中型基金公司总经理明确表示要全面推行事业部制,使“公募平台私募化”。在行业内具有标杆性意义的某大型基金公司总经理透露,将在2015年推行事业部制,同时试行员工持股。按照这两家公司的计划,基金经理对公司贡献的评估将精确化,公司利润将按比例分配,股东分红比例将首次下降,基金经理的收入可能远远超过总经理。目前多家基金公司表态要进行类似的制度创新以吸引人才。

  不久前,国内首家由管理团队出任第一大股东的公募基金金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以总经理殷克胜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合计持股达35%,位列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同时该公司逐步推进核心员工持股计划,使得管理团队的利益、股东利益以及广大持有人利益保持高度一致。而在一些独具优势的基金公司内部,创新和变革也在发生。民生加银总经理吴剑飞就曾对本报记者表示,该公司的固定收益团队也正在酝酿事业部制的试点改革。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