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魔咒难破 私募基金百亿大跃进吞苦果
- 发布时间:2015-09-29 01:56:23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胡爱善
市场大幅调整使得一大批股票类产品损失惨重,许多私募产品被清盘,其中不乏知名私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知名私募大都在今年上半年管理规模出现爆发性的增长,部分私募更是从十几亿元的规模跃升至超过百亿元。
动辄百亿 规模膨胀
谈及今年的新产品发行,私募陈力(化名)一脸懊悔,“不应该发那么快,要是当初慢一点就好了。”陈力是华南一知名度较高的私募,2014年中旬,其管理的资产规模在20亿元左右,“公司当时人也不多,十个人上下,这规模养活大家没问题,日子过得还算行。”陈力说。
不过,自2014年下半年,整个私募行业开始发生显著变化,私募新产品发行开始加速。格上理财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阳光私募行业整体规模在3000亿元左右,不过仅仅过了一年,到2014年底,阳光私募行业整体规模即超过4000亿元,增幅超过25%。从数量上看,增幅更是惊人,2014年底私募基金数量达到4796只,接近2013年底数量(2472只)的2倍;新发产品共2479只(其中包括393只子基金),较2013年的发行量翻了3倍。
“2013年是结构化牛市的开端,2014年则是结构化牛市的大收获期,选股能力好的和选股能力差的差距非常大,业绩好的在2014年发行新产品非常好,不少知名度高的私募发新产品都要提前打招呼,甚至走后门。”深圳华润信托一业务经理表示。比如赵丹阳在2014年初发行的“赤子之心”一期,募集首日7分钟内即售罄。
“2014年下半年出去调研,同行见面都会问有没有发新产品,发了多少只,规模多大了;原来觉得挺好,但一经过比较,就发现我们已经大幅落后了。”陈力举例说,深圳有一家私募原来整个规模也在20亿元上下,但是经过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上半年,整个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
经不住同行的比较以及同事的劝说,陈力2015年上半年也发行了数只产品,截至2015年6月底,陈力所管理的私募产品按市值计算,已接近50亿元左右,增长近1.5倍。不过,这一速度与整个私募行业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格上理财统计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阳光私募存量产品逼近9500只产品,比2014年底增加一倍,半年内发行数量相当于过去11年私募基金总数。“深圳有一家私募,在2015年上半年内新产品成立的数量超过20只,据我了解,由于非常好发,不少私募的新产品发行数量都超过10只。”上述华润信托人士说。
在水涨船高之下,此前罕见的百亿私募更是不断涌现。格上理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阳光私募公开产品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元的私募共有7家,其中成立于2004年的景林资产以250亿元的总规模位居第一,重阳投资以200亿元位居其次,泽熙投资与乐瑞资产以150亿元并列第三。而根据基金协会披露数据,截至2015年7月底,私募基金管理人按基金总规模划分,管理规模在20亿元以下的16225家,20亿元-50亿元的232家,50亿元-100亿元的77家,100亿元以上的70家。比如王亚伟管理的千合资本,其规模由去年底的50亿元迅速增长到超过200亿元;景林资产规模由去年5月的180亿元增长到近500亿元;展博投资的规模由去年牛市初期的30多亿元增长到130亿元;西域投资管理的资产规模从20亿元增长至约60亿元。
私募大佬遭清盘
美好时光总是短暂。始于6月底的股市下挫导致市场情绪由极度疯狂步入如今的冷淡麻木,市场的异常波动也使得一大批私募产品被迫清盘。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截至8月31日,清算的产品已达1437只,其中提前清算466只,占比32.43%;而去年全年清算410只产品,提前清算59只。
值得注意的是,清盘产品中以二季度成立的新产品数量最多,格上理财数据显示,1月至8月提前清算的产品分别为34只、27只、53只、62只、80只、43只、112只和61只。清盘产品中,尤其以4月、5月、6月成立的产品为甚。
对于今年私募基金清盘数量的大增,业内人士认为,私募清盘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基金经理产品存续期满、主动清盘等,但也有很多是触及清盘线被迫清盘的。如清水源投资,成立不足四年,但借助于此前的牛市,其资产管理规模却急速飙升,膨胀至百亿元。但从风控效果看,今年成立的产品中,清水源旗下有5只产品提前清算,包括清水源30号基金A、清水源30号基金B、清水源30号基金C、清水源30号基金D以及清水源30号基金E,上述5只产品均为2015年5月11日成立、7月23日清盘。
一度被誉为“基金一姐”的王茹远奔私之后也未能幸免。其掌管的“大浪潮2015”系列基金中有净值在9月初时即逼近0.72。此前王茹远表示“今年沪指超6124点是迟早的事情。”此外,她在多个场合看好朗玛信息等创业板股票,6月初至9月2日停牌前,朗玛信息跌幅已超过70%。朗玛信息中报显示,“鹏华资产-招商证券-鹏华资产天堂硅谷大浪潮资产管理计划”,截至2季度末持有上市公司约333万股,占总流通股本的比例是2.04%。
再如展博投资旗下有多只产品也在此轮股市调整中受伤。据私募排排网数据,2015年3月-7月初期间,展博投资发行近21只新产品。据媒体报道,展博投资4月16日成立的“新经济1号”产品在7月上旬触及止损线。由于未能查询到这21只新产品最新净值,根据私募排排网披露的2014年之前的十数只产品情况看,截至9月15日,平均回撤达30%以上,考虑到产品成立时间,这21只产品或已有多只净值跌破0.7。
此外,9月初,葛卫东旗下的混沌道然资产管理公司在其官网发布了一封《致投资者书》,就近期产品净值大幅回撤向投资者致歉。混沌价值一号产品净值由8月14日的2.4439元骤降至8月28日的1.5295,降幅达到37%;混沌价值二号A/B基金净值从8月14日的0.8220跌至8月28日的0.6650,跌幅接近20%。
规模是否为业绩“敌人”
同样,管理资产规模一度暴增1.5倍的陈力,虽然整体规模在业内仅处于中游水平,但是仍在过去3月的股市调整中,亦难以独善其身。
“我们的产品都是采取复制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得产品一致性,不会厚此薄彼,但是也会出现持股过于集中的问题,这在7月的大跌中吃了大亏,基本上卖不动。”陈力表示,尽管在上半年公司招聘了一批新员工,公司员工人数也比去年增加近一倍,但是投研力量还是不足以应对相应的管理规模。
规模魔咒在私募业内并不是新鲜事,比如此前的新价值,趁私募冠军的风头发行了29只产品之后,一方面是投研能力未能跟上,另一方面市场风格的急转,导致当年平均累计收益为-43.12%。再如展博投资,尽管其在今年招聘了一批新人补充,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显然未能适应其百亿级别的规模。
上海一老牌私募基金经理称,“每个基金经理的风格都会受限制,有的人可能做10亿元的规模会做得很好,但是一旦给他做50亿元,业绩就会一般,而如果硬要管理100亿元,可能就会很惨,毕竟一个人能选到好股的能力是有限的。”
有私募业研究人士认为,客观上,基金规模扩大,其投资于单一标的的资本总额随之增加,使交易的难度增大:或者基金在买卖股票时要面临更加巨大的价格波动,影响其业绩;或者基金要增加投资标的,投资不能仅集中在最优质的股票上,因而摊薄了收益。
不过,如果公司团队力量跟得上,规模反而可以形成协同效应。“向我们公司今年管理资产规模增长了近3倍,但是分配很均匀,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大概在1:1左右,另外公司虽然今年没有招聘多少新人,但是过去两年公司一直在培养新人,所以规模增加的快,并未对投研造成大的压力。”深圳一百亿级别私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