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一家互联网平台贷款,需一键同意几十份贷款机构征信授权书,且放款机构都不知哪方的情况下,还会继续选择在该平台贷款吗?
不但个人信息“裸奔”,贷款糊涂账难算,甚至还有可能被平台再度收取所谓的风险监测费,这是不少贷款人向北京商报记者吐槽过的互联网贷款难问题。
就在近日有消费者向北京商报记者反馈,在互联网平台“甜橙借钱”上寻求贷款,遇到了一系列费解操作。申请贷款额度时,宣称最高可借20万元的贷款额度,但仅在查看额度的过程中,提交的个人信息、借款信息等,需一键同意授权至几十家涉金融类公司;最终获取的数万元额度要申请下来也不简单,仍需进一步一键同意十余家机构的相关授权及贷款协议;用户直到放款完成才知晓放款方真面,若需提前还款还要缴纳对应服务费和风险保障费;此外,在贷款过程中,平台还再三弹窗推荐所谓的风险洞察服务,号称优先放款,但一份报告需再加29.9元……
摸不透的信贷放款方
“明明显示信贷提供方是甜橙借钱,为什么还让我同意那么多其他贷款公司的借款合同?”这是消费者李林(化名)近日向北京商报记者提出的困惑,他不明白,自己只是想贷个款,就这样简单的需求,却遇到了不少的麻烦操作。
据李林反馈,他授权了一系列协议,获得了3万元的贷款额度,页面清楚地显示,信贷提供方为甜橙借钱,确认贷款需同意《个人借款合同》。“本想着只是甜橙借钱的借款合同,点击授权也很正常,但点开才发现里面还暗藏‘玄机’。”李林无奈表示。
李林向北京商报记者提供的截图显示,该《个人借款合同》包括《平台服务协议》《征信授权书》《委托扣款授权书》,点开的平台服务协议,又进一步嵌套了多份《借款合同》《个人消费贷合同》《委托担保合同》,其中涉及机构包括蓝海银行、中信消费金融、陕西文化产业融资担保、黑龙江鼎盛融资担保、福建永鸿兴融资担保等。
尽管申请前显示信贷提供方为甜橙借钱,另外机构短信也称用户贷款由甜橙借钱放款,但从李林实际贷款来看,直到放款成功,真正的资金方才露出真面,对方户名为本溪银行,对方账户行别为新网银行,贷款利率为23.976%。
“最终放款方是本溪银行,为什么信息披露显示为甜橙金融?那我同意其他公司的贷款合同和信息授权,又是何意?”对于李林提出的多个疑惑,北京商报记者进行了实测。
甜橙借钱实为电信集团子公司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翼支付”)旗下产品,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翼支付App的借贷专区,甜橙借钱宣称,用户最高可借20万元,最快3步极速到账,按日计息灵活借还,不过对综合年化利率和具体放款方,平台未有披露。
在实际贷款环节,北京商报记者实测发现,在甜橙借钱用户服务协议列明,用户在使用“甜橙借钱”服务前,须与翼支付、天翼融担、海南橙安多方签订用户协议,并授权后者及其贷款人提供服务。从甜橙借钱合作机构和数据服务公司名录来看,含几十家公司,既包括汉口银行、华夏银行、百信银行、蓝海银行、新网银行、微众银行、中关村银行等银行机构,兴业消金、哈银消金、中原消金、中银消金、小米消金等消费金融公司,也有万达小贷、成都维仕小额贷款等小贷公司,以及百行征信、北京汇法正信科技、中智诚征信、中青信用管理等数据服务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与李林一样,北京商报记者在申请贷款的多个环节中,同样未见平台向用户披露具体贷款方。其中,仅是查看个人贷款额度,就需记者一键同意个人征信授权书、征信授权及报送告知书、相关授信协议等多项协议,而这些协议中,并不仅仅是甜橙借钱,还有与甜橙借钱合作的机构,而这些合作机构同样有对应的第三方合作机构,具体哪家公司为放款方,甚至连甜橙借钱和相关合作机构自身也不得而知。
为何不向用户明确告知具体贷款方?这背后其实是助贷平台在层层推荐,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最终的贷款机构是哪家具有不确定性。正如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这实则也是助贷导流的流量生意,在这样的助贷模式下,消费者只有等到放款后才能知晓真实贷款资金方,但对此情况,她也进一步直言并不合理,不但侵犯了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且存在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安全隐患,其中涉及到多家非持牌机构,也与此前出台的断直连相关规定有所不符。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则提醒,信贷提供方信息披露与实际信息不一致的情况是违法违规的,消费者应在签订合同前认真审查披露的信贷提供方是否具有放贷资质和能力。
藏玄机的捆绑信息授权
比起知情权,让李林更为担心的,是他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例如,他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同意了一揽子协议,在这些服务协议中,需一键授权甜橙借钱的系列协议及个人信息授权,其中包括几十家合作方机构及数据服务公司,此外还有来自不同银行、小贷、消金公司甚至助贷平台的个人借款合同、委托担保合同、个人消费贷款合同等。
这并非个例,北京商报记者在实测中同样发现,通过甜橙借钱尝试贷款,需上传个人身份证正反面进行实名认证,并填写职业、地址、学历、月收入、紧急联系人等多项个人隐私信息,此外还需进一步同意勾选甜橙借钱的个人征信授权书、征信授权及报送告知书、相关授权协议等。
需要注意的是,要求用户必须同意的协议并非单份,而是“一套”。例如记者同意的个人征信授权书中,被授权的机构除了拍拍贷,还有其合作机构百信银行、哈银消费金融、武汉众邦银行、无锡锡商银行、淮北汇邦小贷、西安鸿飞融资担保、新网银行、稠州商业银行、福建智云融资担保、上海爱建信托、中原消费金融等。
其中有协议提到,用户须同意相关公司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用户的学历、职业、月收入、紧急联系人信息、婚姻状况、子女状况、车产信息、房产信息、第三方征信信息中的部分或全部信息,用于评估用户的资信风险。
一键捆绑多家平台服务合同和信息授权,这一操作主要是何考虑?对于这一情况,北京商报记者向翼支付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应。
事实上,对此授权监管层给出明确定调,例如此前原银保监会曾明文指出,一些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在开展相关业务或合作业务时,以默认同意、概括授权等方式获取授权,侵害了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权。
而在法律维度,李亚同样认为,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如果个人信息提供给其他方,需要取得用户单独同意,不能一揽子捆绑同意。在他看来,这一设置违反法律规定,助贷机构存在泄露甚至是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可能。如此详细的个人信息被非法授权给如此多的借贷和担保机构,对用户来说在私人财产和个人信用等方面带来的风险都是极大且不可预估的。
苏筱芮同样说到,助贷机构一键授权多份,不利于平台如实、详细对金融消费者披露各类信息,其中可能存在少披露、不披露等情形,会加剧个人信息面临的风险,会使得金融消费者信息遭受其他非关联机构采集,不符合信息保护工作中的“最小、必要”原则。
没必要的风险洞察书
此外,贷款过程中,甜橙借钱还多处向用户强势推荐风险洞察服务,但该服务还需额外收费,在业内看来,“此举实际也为贷款倒添了更高的成本,对消费者来说完全没有必要”。
例如,北京商报记者在等待额度审批、退出贷款等多个环节中,均被平台弹窗推荐风险查询服务,该业务由天创信用公司提供,宣称“筛查风险,提升通过率”,可“一键查询自身风险,获得有限提额特权,提升通过率+ 90%”。
但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点击发现,这一所谓的风险洞察服务还需要用户单独付费29.9元,且在购买相关服务后,相关贷款额度及体验流程未发生实质变化。
“这样一份收费的风险报告,为何频频在贷款过程中被强势推荐?是否有必要进行购买?若进行查询操作或者频繁点击查询,个人信息是否又会有泄露风险?”这是不少消费者提出的疑惑和担忧。
对此,北京商报记者也对该服务进行了实测,在购买该风险监测服务后,平台给出了一份风险洞察报告,展示了用户的综合风险评估,并给出用户的信用分值,分值越大代表用户信用情况越好,具体包括失信风险、申请风险、行为风险、借贷风险、司法风险等。
但需要厘清的是,这一报告与人民银行提供的个人征信报告有着本质的不同。根据天创信用相关协议来看,该风险洞察服务还需获得用户的授权收集相关信息,其中收集信息的范围包括身份数据、交易数据、联系数据、政务数据、设备数据等。
“甜橙借钱多处向用户弹窗推荐风险监测服务,实际上是贷款平台试图针对借款人额外谋利的具体表现。”苏筱芮说道,从合作模式来看,此类所谓的“风险洞察报告”,实际是通过广撒网的方式,四处寻求金融效果渠道平台,期望通过App、公众号、小程序、网站等效果渠道流量位进行推介,并通过cps(按效果结算)等方式进行分成。甜橙借钱多处向用户弹窗推荐,主要是企图获取用户点击,通过话术引导形成付费转化,从而获取来自此类“信用公司”的流量结算收益。
综合公开信息来看,目前天创信用公司并未持有个人征信牌照,“此举已涉嫌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活动,违反央行个人征信相关监管规定”。苏筱芮称,此类报告对消费者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并且“可提额”等话术,实际是甜橙借钱这一类导流平台为利用借款人获取资金的急切心理,来获取流量收益而故意设置的引导性措辞。
李亚同样说道,风险核查是平台的权利和义务,相应的服务也是为平台提供,所以风险监测费用理应由平台承担,而非消费者。
待规范的贷款导流生意
截至目前,针对相关贷款信息披露、具体贷款业务模式、贷款信息授权以及合作的风险洞察报告等多个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已向翼支付、天创信用等公司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后者回应。
不过,在北京商报记者向甜橙借钱相关合作方进行求证的过程中,有机构相关负责人透露,不管是贷款资金方披露问题,还是一键捆绑授权多份协议,背后都是导流生意使然。据该人士介绍,其与甜橙借钱确实有合作,承接的主要为甜橙借钱的“拒量导流”,其中,甜橙借钱提供API导流服务,助贷机构承接流量资产,再由金融机构进行实际放款。
所谓拒量导流,是上游流量方将已被风控筛选过的拒量资产,导给助贷机构去承接,助贷机构再将其推荐至合作的不同资金方,这些资金方中,既有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信托等,有时,由于自身合作的金融机构比较有限,助贷机构也会与其他助贷机构合作,使得客户申请贷款接触到更多金融机构。
值得关注的是,此类助贷导流问题并非个例,如今在不少互联网平台上,均有类似情况。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近百家机构捆绑授权,也有助贷机构的无奈。”谈及相关问题,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也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了多方原因,一方面,每家助贷机构与单一银行合作的授信额度有限,再加上地方银行存在区域限制,因此为了保证个人用户能够成功获得贷款,一般会尽可能多授权给不同的金融机构,或者基于客户的身份信息推荐给当地的金融机构;此外,或为规避风险,也或为降本增效,助贷机构法务在制定合同时也可能会把给本公司合作的所有金融机构都包括进去,这就可能存在一键授权给近百家金融机构的情况。
“但在实际操作上,尽管授权了也并不会有那么多金融机构去查询客户信息;当然,也不乏有机构可能为了赚取导流费,将客户信息授权给其他金融机构。”王诗强说道,这种授权模式下,就有可能导致客户担心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后续要解决,还需相关部门出台更多监管政策,或者行业协会制定更多标准,限制授权数量。
苏筱芮同样建议,针对此类平台后续金融业务发展,仍需在机构合作、信息传输方面加大监管力度,同时应研究出台对于导流机构不规范甚至明显违法的相关行为究竟如何处置的细则。
而对消费者,李亚也提及,贷款机构通过平台打广告来获取客户,平台也借此谋求利润。广大消费者需要在浏览网络信息的时候注意分辨信息,尤其是广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责任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