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玩P2P该怎么劝?中老年人频陷金融骗局(4)
- 发布时间:2016-01-27 09:02:49 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毕晓娟
4最大的坑可能是一瓶油
法大大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法务官梅臻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一般老年投资人的投资信息来源有两个:亲戚朋友介绍或电视广告。一般出问题的平台,都是通过地推的方式在线下接触她们。他们不大懂互联网,搜索信息的能力不强,没办法对公司做背景调查,也没办法听到业内人士的看法,对公司的考察顶多是看线下的实体店,地段、装修好不好,从门面来判断。
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不太容易相信别人,但一旦信了,觉得有好处,就可能把全部身家放进去,所以对他们来讲伤害就尤其大。而且他们不了解互联网金融的业态,没人推荐就不知道其他平台,很少有分散投资的理念。
在他看来,类似上述P2P公司和MMM这样的公司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用互联网金融的标签来包装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的本质。非法集资案件的做法从来都是相似的:地推、洗脑、电视广告或名人效应。跟当年的“蚁力神”事件其实没有差别。
出事以后,他们往往不会报案或咨询律师。闹,是最直接的手段。他建议,事发后要第一时间报案登记,最后公安追缴回来的资金,原则上会按比例退还投资人。
其实,绝大多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是不会做线下推广的,他们的广告更多出现在网上,针对的是熟悉互联网的年轻用户群体。
一家网贷平台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没有线下理财网点,也不会针对年纪大的用户投放广告。他们认为,在某些渠道打广告能够刺激一部分用户群体,但互联网理财不应该针对中老年群体,他们基本是用养老钱进行投资,属于典型风险厌恶型投资者,不应该参与风险较高或者不保本的理财活动。
在这家网贷平台的投资人统计中,平均年龄34.5岁,45岁以上的投资人仅占16%。
“越女读财”是专门就理财项目进行分析的一个微信公号,李喻最早就是在这里发现了那家P2P公司倒台的消息。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到了该号主人“越女”。她总结了对叔叔阿姨投资现象的观察:一般来说,容易在理财中受骗的老年人,或是受到高息和小恩小惠的诱惑,比如像送油送锅之类的小礼品;或是听了熟人介绍,比如亲戚朋友在某理财公司当业务员,拍胸脯保证一定能拿回本息之类的话。
她描述过一位业务员的“经验”:如果你想把自己的理财产品销售出去,那么最好的道具是一瓶油。这位业务员的年销售额是千万级,是他所在公司的优秀员工。他下班后陪大妈们跳跳广场舞,然后跟她们说,来我这儿买理财产品吧,可以送你一瓶油呢,非转基因,倍儿健康。
她的一位朋友在新兴的民营银行工作,曾经劝父母把钱存过来,收益率比一般活期多十几倍。但她爸爸不愿意:不行,放在你那里少了一瓶油呢。
在她来看,老年投资群体的总体特征就是对金融知识了解很少,也不擅长利用网络来验证对比,但是对于利率很敏感,只要比银行高、又承诺本息,前几期拿回了利息,就很容易相信,并且继续追加投资,直到被卷款跑路。
来向越女咨询的大多也是同龄人帮父母来问。比如MMM,都是某同学、某亲戚拉去做的,“我某同学、某大哥、某同事在做”这种话天天听到,大多数也是看到对方真的“赚”到了钱就心动了,对方一直向她展示自己赚了多少、一直劝她一起玩。
在她观察,上述P2P公司的受骗者大多是因为线下的推销员,而MMM则是线上线下都有,线上是通过微信朋友圈传播的。
越女有时也会在平台未出事时预警,这时候会有一些相信平台的投资者骂上门来:“国家都没定性,你就定性了。是不是想跟国家为敌?造谣要承担责任的!”只要还未出事,预警的媒体都可能遭到投资人的抨击,被认为是“乌鸦嘴”,如果资金链断了,都是因为媒体造谣造成挤兑,与平台无干。
关于上述垮掉的那家P2P公司,越女在2015年8月做了风险提醒。当时,她老家的小叔打电话来,问这家公司是否靠谱,可不可以投资。因为当地的推广人员告诉他,这个产品上过电视,值得信赖,收益又高。
她在与小叔的交流中惊讶地发现,他对理财产品一点都不了解,把大量的钱存了活期。现在又受到各种人的鼓吹,去买他看也看不懂的所谓理财。在她小时候,小叔是一所中学的知名教师,一直很聪明。
直到那次打电话,她才突然发觉身处老家的小叔已经慢慢变老,信息十分闭塞,浑然不知外界的变化。她不由得感叹,自己已经悄然长大,熟知金融理财游戏,但父母这辈人,已经老了,这是一个对于他们来说全然陌生的世界。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