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财经 > 互联网金融 > 意见领袖 > 正文

字号:  

别把P2P评级当生意

  • 发布时间:2015-06-24 03:34:15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毕晓娟

  ■杨群

  P2P(个人对个人)网贷平台实在太多,隔三岔五就冒出一个名叫“某某贷”的平台。当前,全国已有近2000家这样的网贷平台在运营,平台数及其成交量呈几何式快速膨胀。这一膨胀,催生了“需求”——评级,也就是要为“P2P哪家强”排个序。然而,与P2P行业鱼龙混杂相似,接连推出的网贷评级也令人雾里看花。

  P2P即将正式纳入监管,笔者认为也有必要对野蛮生长的评级市场进行规范。对于网贷这一互联网金融新业态来说,评级确有必要,但千万别让这种第三方的监督手段异化成了一门“生意”。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就有超过10家机构对P2P行业发展进行了评级,其中不乏中国社科院、大公国际这样相对权威的第三方机构,但更多的是民间组织,也有不少是与金融相关的互联网搜索、咨询平台。

  P2P评级为何热门?其实不难理解。P2P尚未被正式纳入监管,也没有金融牌照这样的门槛,行业快速扩张,良莠不齐,好坏全凭自己说,市场混沌,投资人也困惑。这样的状态下,市场肯定愈加希望有一张明晰的“榜单”,为这些数量繁多的平台按规模、收益、坏账率等关键指标排个优劣,也好有个参考。

  只不过,各路机构竞相参与背后,却各有各的盘算。有的生生把评级做成了“买榜”生意,吸引一些平台为“增信”而买单。也有许多评级报告的发布方声称是自掏腰包完成报告,绝对中立客观,但他们也有其目的——有的是为了先发制人,趁早掌握话语权,当评级的权威品牌形成后,仗着影响力自然不愁新机构新会员前来投靠;有的则纯粹是自我炒作。前不久,就有一家机构发布了骇人听闻的评级报告,将市场上公认的几家P2P行业龙头,都列入“黑名单”,一时引发众议,该机构自身的知名度倒借力提升了不少。

  与P2P平台无需金融牌照一样,眼下给P2P做评级的大多数机构本身也是“不持牌”经营,不像国际上对银行业进行评级的专业机构那么具有权威性。而且,评级所依据的数据全面性和真实性也存疑。坏账率、利润等敏感数据,各P2P平台不会自愿披露,评级机构师出无名也没有权利强制要求其披露,数据获取的难度也给评级结果打上了问号。

  总体来看,当前P2P评级的操作模式暗含着不小的道德风险,评级的结果也缺乏公信力。这样的评级由谁买单显得至关重要。让被评级的P2P平台间接养活评级机构,肯定是一个怪圈。笔者建议,不妨尝试政府购买,以此来挖掘和培养一批真正有价值的社会机构,满足市场的需求。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