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快鹿玩砸叶问3腾挪大戏 创新还是骗局即将揭晓

  • 发布时间:2016-03-21 08:26:18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张少雷

  上映之初,5日拿下6亿票房;继而票房造假传闻愈演愈烈,10日票房不及2亿……《叶问3》坐过山车一般的票房表现暴露了背后的资本闹剧:快鹿集团原本想通过“左手倒右手”,既取得票房佳绩,为快鹿接下来的电影造势,又能带动资本市场拉高股价,在二级市场获利,怎奈“演技太浮夸”,以致舆情哗然,相关公司股价遭遇“滑铁卢”,票房换股价的美梦终告破灭。

  《叶问3》自3月4日上映以来票房一路走高,首日票房破亿,上映5天即拿下6亿元票房,成为单日票房和首日票房最高的华语功夫片。

  然而,过快但不合常理的票房让《叶问3》陷入了造假风波。众多网友纷纷晒出“幽灵场”、“冥币票价”等可疑现象质疑《叶问3》存在大量买票房的行为。而《叶问3》的最大投资方快鹿集团被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此前,快鹿已身陷“庞氏骗局”漩涡。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票房作假背后牵涉到电影证券化、P2P、众筹、收益认购、股价,甚至洗钱等金融资本链的不正当交易。

  3月9日,快鹿集团在其官方公账号上发表声明称,所谓票房造假的传闻,是“要让快鹿集团死掉”、“要让施建祥先生(上海快鹿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扒一层皮”。对于其融资渠道,快鹿集团直言,“我们银行贷款不足1亿”,“没必要进行任何重复融资和非法融资”。

  3月18日,截至记者发稿前,《叶问3》的累计票房为7.74亿元。比起上映5天拿下6个亿的势头,陷入造假风波后的《叶问3》显得后劲不足,此后十天仅上涨了2亿元不到。

  高票房被指“浮夸”

  在影视界,有关票房造假的传闻屡见不鲜。此前,《捉妖记》等好口碑电影也曾被指票房造假,但声势程度远不及此次的《叶问3》。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自导自演的高票房大戏剧情实在太浮夸,且破绽百出。

  根据猫眼票房数据,《叶问3》首日票房1.55亿元,打破华语动作片首日票房纪录,随后成为最短时间突破3亿、4亿元纪录的华语动作片,上映5天就拿下6个亿的票房。

  与此同时,网络上关于《叶问3》票房造假的帖子层出不穷。网友陆续在社交平台中晒出观影截图,佐证该影片的售票在时段、座位上存在异常情况。一时间,讨论热度超过了电影本身。

  记者梳理了一下,这些质疑声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存在“幽灵场”现象,即午夜场、早场等冷门时段电影票售罄;二、高价票超出正常票价范畴,最高票价达到203元;三、电影院边角位置售罄,中间黄金位置反而空出。

  大量可疑现象甚至惊动了广电总局电影局。3月8日,广电总局电影局下发《关于请电子商务售票机构提供相关文件的通知》,同时约谈《叶问3》主要负责人,表示将严肃排查《叶问3》票房异常波动情况,维护中国电影市场秩序。

  对于质疑,快鹿集团在声明中纷纷予以否定。快鹿表示,发布这些内容目的是要让《叶问3》、上海快鹿投资集团死掉。“经查实,这些信息来源主要来自个人及公司开设的自媒体账号,不具备新闻采访资质。通过偷拍、偷录、引诱等一些不法手段获取素材,通过伪造、拼凑、加工,发布大量不负责任的所谓报道,这些内容无中生有、歪曲事实、捕风捉影,所登载信息从未与我们及相关公司进行核实,也不敢与我们核实”。

  针对买票房一事,该声明澄清,“我们根本没必要去弄什么水票、幽灵票,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个别院线为了谋求不正当利益而采取的个人行为,与我们无合作关系。”

  对于被广电总局约谈一事,声明中也作了回应,“《叶问3》仍然在院线正常放映,目前没有被吊销营业执照,也没有接到上级部门的任何处罚通知书。”

  “左手倒右手”?

  伴随着票房造假一事愈演愈烈,两家快鹿系上市公司十方控股、神开股份及其背后的资本腾挪大戏也开始显现。

  2月23日,十方控股与合禾影视订立电影投资协议,以约1.1亿元收购《叶问3》中国内地55%票房收益权。2月24日,神开股份也押宝《叶问3》,准备花4900万元认购一只基金,而这只基金的投资标的,是《叶问3》的票房收益权。

  公告显示,神开股份的这次投资几乎没有风险,因为无论《叶问3》票房如何,这只基金都将提供8%的年化收益,但如果《叶问3》票房超过10亿元,神开股份将获得超额收益的空间。

  《叶问3》还未上映,这两家上市公司提供的资金相加,就已经回收了1.6亿元,如果再加上在海外和香港发行的票房收入,《叶问3》基本上已经回收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上市公司与快鹿集团有着莫大的关系。十方控股2月25日还曾发布公告,宣布快鹿集团主席施建祥自2月25日起出任十方控股董事会主席。神开股份在当天的公告中也表示,神开股份控股股东上海业祥投资管理公司的母公司就是快鹿集团参与投资的。

  这很明显是“左手倒右手”的资本腾挪,自己为自己保底。这样的保底手段在电影界并非首次出现。

  这种新玩法始于《港囧》。当时,21控股以1.5亿价格购买了《港囧》出品方之一真乐道47.5%的票房收益权,而真乐道是徐峥旗下公司,徐峥又是21控股的股东,这样的操作,让徐峥不仅在《港囧》上映前就提前兑现了收益,并且从不断上涨的股价当中又赚了一笔。

  创造票房纪录的《美人鱼》在发行中也采取了这种玩法。《美人鱼》的保底方和和影业也是通过发行基金的方式,吸引了光线传媒、阿里影业、新文化奥飞动漫等相关方的参与,并且还成功推高了执行发行方——联瑞影视的估值。而周星驰本人,除了获得票房收益之外,其控股的港股上市公司,同时也是发行方之一的比高集团股价也随着票房的升高而不断上涨。

  为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快鹿集团“左手倒右手”为自己保底,一方面是希望《叶问3》能取得票房佳绩,为快鹿接下来的电影造势;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高票房,带动资本市场拉高股价,在二级市场获利。

  而3月8日收盘,受票房造假传闻,十方控股暴跌28.62%。当天,十方控股发布澄清公告,表示仅为该电影收益权投资方,并没有参与电影在中国内地的发行事宜,对于不实报道对公司造成的损失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3月9日,十方控股依旧大跌11.32%。神开股份当周跌幅也达到了18.01%。

  创新还是骗局?

  如果仅仅是通过票房造假来推高股价的话,或许事态并不会像现在这样严重。关键的一点在于,快鹿集团将电影与P2P等多种金融工具捆绑在了一起。

  据媒体报道,早在《叶问3》上映前,快鹿集团就将票房资产证券化,以票房收益的预期从旗下P2P、众筹平台等渠道筹集了不少资金。比如,当天财富、当天金融等平台与苏宁、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同时发起了《叶问3》的众筹项目。

  比如,去年10月,《叶问3》项目就曾出现在苏宁旗下的P2P金融平台,当时的“影视众筹”规则是1000元起投筹,按8%的预期年化获得固定收益,如果票房超过5亿,即有浮动收益,突破10亿,年化预期收益直接升级至11%;在另一个名为“大管家”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上,也挂出了《叶问3》的电影收益权转让计划,投资门槛100万元,存续期9个月,“收益分成10%-30%”。

  为此,有分析认为,如果把票房做得越高,这些平台也能因此获得用户的信任,从而更顺利地推行下一次的资本众筹。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骗局丛生,2015年下半年,泛亚事件、e租宝事件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以来,快鹿集团的P2P产品就被多次曝光存在问题。就在《叶问3》上映的前一个月,快鹿集团还被网友爆料或涉“庞氏骗局”。

  此前,快鹿集团董事兼新闻发言人胡伟伟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还为此辟谣。他强调,快鹿集团是一家正规的多元化创新型中国民营企业大型投资集团。近年来,在“互联网+”、电影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年销售额1000亿元人民币,就业人数突破1万人。

  当时胡伟伟还向记者强调,在电影产业,快鹿已出资100亿元投资中国电影。快鹿集团打造了新型“互联网+电影+金融”模式。

  快鹿所主导的“电影+金融”,究竟是创新还是骗局?答案或许即将揭晓。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