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曙光

农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

立足共同富裕新方向 当好服务“三农”主力军

未来,农银理财将始终牢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民生的根本使命,持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科技运营能力,以专业、稳健、可持续的业务经营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返回合集

撰文|曾蔷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中向好,居民财富不断积累,对多元化理财服务的需求日益提升。无论是面向市场的资产管理业务,还是面向客户的财富管理业务,都已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2022年,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逾百万亿的资产管理市场、逾两百万亿的财富管理市场将迎来发展新时代。作为两大市场的主力军,在资管新规中成长起来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将如何塑造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日,中国网财经记者带着上述问题独家专访了农银理财董事长马曙光。“对于银行理财而言,从总行内设部门运作转变为子公司独立法人运作,从预期收益型产品转变为净值型产品,但我们的发展定位是一如既往的,那就是持续为广大居民提供回报稳健、风险可控、品类多元的投资选择,尤其要强调的是,理财产品的绝对收益永远是我们的第一追求。”此外,相较于其它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农银理财作为农业银行全资控股机构,形成了对广大县域渠道与“三农”客群的天然覆盖。在采访过程中,马曙光就农银理财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也进行了一番解读。


“从‘十四五’开始,我国已经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新时期,这对资产管理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未来,农银理财将始终牢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民生的根本使命,持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科技运营能力,以专业、稳健、可持续的业务经营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马曙光如是表示。


稳中求进向未来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个人金融资产已达205万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新高,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没有改变,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步伐坚定不移,也为资管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曙光同样对我国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市场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指出:第一,我国资管市场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相较发达经济体都还有相当差距。从绝对规模看,目前全球排名前20的资管机构管理规模都在1万亿美元以上,相当于6万多亿人民币,其中排名第一的贝莱德管理规模已经突破10万亿美元,也就是超过6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银行理财,目前头部机构的管理规模也就2-3万亿人民币。从相对规模看,以银行系资管为例,早在2012年美国银行业资管规模就占到了银行业总资产的97.6%,而2020年我国银行理财规模仅占银行业总资产的8%。第二,我国居民财富结构中,房地产占比较高,金融资产占比较低;而金融资产结构中,现金、存款等占比较高,证券、基金、保险等资产占比较低。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和自然利率长期下行的大背景下,未来居民加大金融资产配置已是大势所趋。第三,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没有改变,“十四五”期间中国居民总财富仍有望保持两位数的年均增速,围绕“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的一系列产业、行业、区域政策出台,不仅将孕育出一批高质量的资产标的,同时也将带来新一轮的资金战略配置与保值增值需求。


马曙光介绍道,农银理财开业两年多以来,一手强基固本抓转型,一手面向未来抓发展,目前主要在两个领域初步打造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创新产品设计。立足客户需求,加大产品供给,实现了现金管理、纯固收、固收增强、混合等四大类产品均衡布局,产品期限短至1天、长至3年的全覆盖。例如,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努力兼顾产品的收益性与流动性,2021年一季度推出封闭一定期限后即每日开放的“灵动”系列产品,不到1年其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另一方面,稳健实现收益。坚持集约化经营原则,合理控制产品发行数量,用心做好每一只产品,在产品投资运作环节预留足够安全垫,努力为客户创造稳健的绝对收益。公司成立两年多以来,累计为3000万理财客户创造了超过1500亿元的投资收益。


“总的来说,稳健收益优势、渠道覆盖优势、(依托母行的)资产创设优势,是银行理财三大核心竞争力所在。在合规前提下,农银理财与农业银行密切合作,在优质资产发掘与投后管理监测上形成了良好的行司协同效应,目前农银理财已兑付的净值型产品无一‘破净’,存续规模超百亿的产品数量领先同业。”马曙光表示,现阶段,理财业务公司化、净值化的运作机制已基本理顺,公司管理的产品规模保持在理财同业“第一集团”,农银理财第一阶段“打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


与此同时,马曙光坦言,理财业务的全面净值化转型以及理财投资范围的大幅拓宽,也使理财产品在控制投资组合回撤、努力实现正向收益的过程中面临更多挑战,例如经济与市场短期波动对产品净值的扰动、权益研究与投资经验不足、人才发展与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下一步去克服或提升的。


服务“三农”见实效


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的重心转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银行作为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国有大行,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国家队和主力军。马曙光指出,农银理财作为农业银行集团第一大子公司,始终围绕农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军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银行”两大定位,不断提升理财业务在“三农”和县域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


在产品布局上,农银理财持续扩大县域产品供给。在原有惠农系列产品基础上,推出乡村振兴系列专属理财产品,销售范围从原先的惠农卡持卡户专属扩大至在县域开立账户的全体客户,并与农业银行负债端服务乡村振兴的客户范围标准保持一致,产品募集量进一步提升,目前规模已突破440亿元。除乡村振兴和惠农专属产品之外,农银理财各类常规产品销售均已涵盖全行“三农”和县域客户。截至目前,县域理财规模接近9000亿元,占全部理财规模比例43%。产品业绩整体表现平稳,持续为广大“三农”及县域客户增加正向财产性收入,助力共同富裕。


在融资支持上,农银理财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在符合相关风险政策的前提下,公司积极进行相关债券和其他融资工具投资,目前持有服务“三农”相关企业和乡村振兴相关企业的短期债券和中期票据超14亿元。农银理财还联动系统内分行,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组建全国首支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具体项目的省级乡村振兴基金,重点支持优质育种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产品稳产保供企业和生猪规模养殖加工企业等。


在客户服务上,农银理财持续做好县域客户培育工作。目前县域客户理财投资意识普遍不强,投资知识比较薄弱。县域是农业银行和农银理财金融服务的主战场,农银理财与母行渠道部门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农行县域网点数量多、覆盖广的优势,为客户普及理财知识、讲解理财产品、演示收益情景、提示投资风险,切实将“三农”金融、普惠金融服务做出温度、落到实处。


共筑竞合新格局


资管新规拉平了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等非银资管机构的监管标准,真正意义上的“大资管时代”已经来临。尤其是近两年资本市场持续向好,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似乎与银行理财隐隐形成了竞争关系。


马曙光认为:“看上去,公募基金的规模增长似乎可能对理财资金形成了分流,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这个市场的未来足够大;而且总的来看,由于目标客群、风险偏好、收益定位等方面的差异,银行理财子公司与非银资管机构之间仍然是合作大于竞争。比如购买公募基金的投资者可能更多是有一定经济能力、中高风险偏好的人群,而银行理财虽然也覆盖了高净值人群,但购买对象更多是中低风险偏好的普通大众;公募基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更加注重相对收益和相对排名,而银行理财是‘稳’字当头,第一追求永远是绝对收益。因此资管新规下的‘大资管时代’、‘大财富管理时代’,是各类资管机构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下共谋发展,共同为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双方的合作领域上,马曙光指出,公募基金擅长权益主动管理,是权益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且多家公募基金具有年金和养老金管理资格,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与之开展MOM、FOF等权益类委外投资合作以及投资顾问、养老金投资合作;券商资管拥有成熟全面的投研体系,且与券商本部的财富管理部门有协同优势,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与之开展投资研究、财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保险资管掌握的险资天然具有长久期的特点,能够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业基金等非标资产实现很好的对接,同时保险资管近年来在养老产业和养老金投资领域持续发力,进一步扩大了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合作空间。


与此同时,为更好满足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各家银行也纷纷引入他行理财产品进行销售,理财产品同业交叉代销已成趋势,原本依靠母行渠道优势的理财子公司彼此又将面临新的竞争。对此,马曙光表示,母行引入他行优秀的理财产品进行代销是激励农银理财迈向一流资管机构的重要动力;农银理财自身也将在立足本行渠道全产品线布局的前提下,在他行代销渠道发售差异化、特色化的产品。下一步,农银理财将优选风险管理水平较高、内控制度体系完善、销售行为规范、客户基础较好、信息系统可靠性强的机构开展代销合作,以进一步扩大理财客户覆盖面、提升品牌影响力。


随着2018年4月资管新规颁布实施,资产管理行业转型发展的序幕由此被拉开,银行理财子公司应运而生并实现快速发展,已积蓄成为资管领域的重要力量。作为大资管行业的新贵,脱胎于商业银行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如何依托母行的资源与渠道优势,从产品转型、业务发展定位、人才招募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布局,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突围?未来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网财经重磅推出《走进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端访谈栏目,聆听前沿智慧,见证资管行业巨变,共迎财富管理新时代!

统筹:孙朋浩   曾   蔷


撰稿:曾   蔷   王金瑞   蔺壮壮


设计:栗   宁


开发:梁   迪

中国网财经 头条号

中国网财经 客户端

中国网财经 微信公号

中国网财经 微博

中国网财经 一点号

中国网财经 百家号

中国网财经 大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