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新数据出炉,金融规模指标放缓的话题再度引发讨论。多数市场人士认为,5月新增贷款接近万亿元,同比有所回落,但从总量上看并不少。同时,社会融资规模总体平稳增长,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稳固。面对庞大的基数,金融存量数据变化不宜以同比多增方式来衡量。
“当月新增贷款回落在预期之内。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依然缺乏足够的需求储备,加上季度GDP核算方式优化后,地方政府督导下虚增存贷款的现象有所缓解。在这样的背景下,5月新增贷款仍然接近万亿元水平,并不算少。”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地方化债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对5月新增贷款也有下拉作用,如果将这部分因素还原后,当月新增贷款实际上是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的。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在提升。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随着近期持续规范手工补息和资金空转,部分企业过去“存贷双增、低贷高存、虚增套利”的模式难以为继,金融数据主动挤水分,表面上看增量没有那么大,但在排除虚增部分后,金融数据更实、效率更高,反映的是对经济实实在在的支持,也是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现。
此外,5月企业和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明显增加,同比多增近9000亿元,部分企业还在提前还款,对信贷增长也有下拉影响。特别是近期发行的特别国债具备收益率高于存款、流动性较强、风险相对较低等特点,受到机构、个人投资者热捧。通过购买理财等渠道,居民和企业存款大量流向债市。万得统计显示,1月份至5月份,债券型基金资产规模增加了4921亿元,而去年同期仅为732亿元。
今年以来,广义货币和人民币贷款投放总体放缓,中国人民银行已通过多种渠道发声表示,当前我国货币总量已经足够多,货币信贷高增速难以持续。未来政策调控方向会更加注重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应当看到,盘活存量会对经济注入新动能,但不体现为贷款增量,客观上货币增速会有所放缓,但并不说明央行主观上想收紧信贷。
实际上,GDP、消费、投资等经济指标是流量概念,而广义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人民币贷款余额等常用金融指标是存量概念,是过去全部累计流量扣除到期量的总和,是净增量加总的概念。也就是说,金融存量是考虑了金融资源到期续投后的结果,前期的流量资源是滚动使用的,依然在多次反复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而经济流量指标统计的是一次性活动,不存在滚动使用的情况,两者存在明显区别。若要求金融存量同比多增,实际上是用某一段时期的净增量再与其他时期净增量作比较,是在多增基础上的多增。业内人士表示,央行淡化金融存量同比多增的比较是有必要的,这种比较方式既不容易理解,对金融资源支持成效的衡量也不够准确。
当前,我国货币信贷正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带来信贷需求“换挡”。传统高度依赖信贷资金的重工业等行业信贷需求趋于饱和,轻资产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占用信贷较少。加总来看,贷款增速自然会有一个换挡减速的过程,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会依赖信贷规模的高速扩张。
拉长时间维度看,金融规模指标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也在逐渐减弱。我国长期高度关注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等总量金融指标,潜在假定是其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实际上,随着金融深化和经济结构转型,这种相关性正在减弱。历史上,主要发达经济体都曾关注过类似的总量指标,但随着金融脱媒加剧,又逐步淡化并放弃盯住这些指标。 (经济日报记者 姚 进)
(责任编辑: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