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看似老生常谈,然而又常谈常新。两会期间,围绕这个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人民银行系统的代表、委员。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风险冲击,金融系统如何迎难而上?而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又将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应对非常大考 金融战疫“稳、准、巧”
回望过去一年,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金融系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意外冲击则是一道充满挑战的“加试题”。
2020年,金融部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做到‘中央有号令,金融见行动’,为我国率先控制新冠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殷兴山在接受采访时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人民银行创造性应对,遵循经济规律,分层次、有梯度出台三批次合计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创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多措并举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各项举措有力支持了抗疫保供,提振了社会信心,稳定了市场预期,实体部门获得感明显增强,有效促进了复工复产、稳企保岗和实体经济复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玉玲则用“适度性”、“精准性”、“差异性”概括了金融战疫政策的特点。她表示“过去一年里,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既具适度性,确保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本匹配;又具精准性,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物资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物资供应,是真正的‘救命钱’;还有差异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支持措施。例如,湖北等重点地区得到了最大的支持,2020年湖北市场主体增加了29万,充分体现了宏观调控的智慧。”
破题“首贷难”、“缺担保”纾困小微见真招
纾困之难,不改支持之久、攻坚之恒。除了应对疫情这场“加试”,探索如何更好支持小微企业是一道多年的“必考题”。
“小微企业是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源泉,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创业就业、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殷兴山并没有讳言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我深切感到,小微企业获得首次贷款比较难,且难在点多、面广、分散,信息不对称,因此人民银行着力在‘扩面’上做文章。”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首贷难”困境,浙江开展了“首贷户拓展专项行动”。通过建立首贷户统计监测体系,对有潜力、有市场、有需求,未获贷的小微企业,建立无贷户名单,着力推动小微金融服务“扩面增量”。“这一行动成效斐然。”殷兴山介绍,浙江省2020年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8.7万户,发放小微企业首贷户贷款2655亿元。
针对小微企业少抵押、缺担保的特点,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着眼于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他建议,要扎实做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相关工作,促进更多财政单位、核心企业、商业银行系统对接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他特别指出,“要不断完善‘粤信融’企业信用评价和评分体系、促进企业增信融资。”
从脱贫到振兴 金融活水源源来
“早在2019年年底,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定点扶贫对象十项指标和所有贫困户八项指标均达到了脱贫退出标准,脱贫率达到100%,此外按照广东省部署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督战任务。”白鹤翔介绍,“但2020年的疫情加大了防返贫工作的难度,我们须臾不可放松。为了保证脱贫成果坚实巩固,广州分行通过做好疫情防范和春耕备耕、落实产业就业奖补政策,继续抓好金融扶贫、扎实推进扶贫项目建设。”
他表示,下一步将坚决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政策,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徐诺金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将辖内金融政策概括为为四个“变化”和五个“更加”。即“支持对象、支持工具、支持方式、支持主体”有所变化,以及相关金融政策的实施保障上突出体现五个“更加”。
对于“担保难”和“首贷难”等问题,徐诺金表示,将积极探索成立涉农企业专项市场主体名录库,开展多层次的政银企对接活动,探索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涉农领域市场主体,创新季节性融资、上中下游担保融资等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主体生产交易各阶段资金需求。此外,他还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推动建立农村大数据信用信息体系。
“我们将着力推动‘三第一、三覆盖’要求在涉农领域企业有效落实,提升首贷、信用贷等贷款份额,支持涉农企业做大做强,让更多农业收益和就业惠及农民。”徐诺金表示。
(责任编辑: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