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6家国有大行年报披露完毕。从6家银行旗下理财子公司经营业绩看,相较于股份制行、城商行等银行,国有大行依托在理财产品体系、投资种类、风险承压等方面的优势,以相对较强的稳健业绩受到投资者青睐。随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于今年年初落地实施,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开启净值化转型过程中面临哪些堵点?银行理财又如何持续为投资者创造收益?
市场格局逐步优化
记者梳理银行年报发现,截至2021年年末,6家国有大行旗下理财子公司——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中邮理财净利润合计96.64亿元,净利润分别是8.92亿元、17.21亿元、26.09亿元、20.62亿元、11.55亿元、12.25亿元。相较于2020年经营状况,6家理财子公司盈利稳健、增长势头明显。
理财产品规模成为理财公司竞争的关键指标。6家理财子公司管理资产总规模接近10万亿元,其理财管理规模较2020年大幅增长。具体来看,工银理财理财产品余额20218.0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517.31亿元;农银理财理财产品余额18232.11亿元,与上年相比有较大增幅;中银理财受托管理规模突破1.7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17%;建信理财理财产品规模21883.30亿元,与上年相比有较大增幅;交银理财理财产品余额12246.6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9.43%;中邮理财所管理的新产品规模由年初的2561.09亿元上升至6553.06亿元。
从银行理财市场格局看,2021年年末,银行理财子产品存续规模突破万亿元的有9家,包括4家股份制行、5家国有大行,国有大行继续居重要地位。其中,建信理财、工银理财存续规模分别超过2万亿元,入围行业前三。《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显示,分机构类型来看,截至2021年年底,大型银行存续产品1224只,存续规模1.82万亿元,同比下降69.49%;理财公司存续产品10483只,存续规模17.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7.72%,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59.28%,从存续规模来看,理财公司为重要机构类型,理财市场已呈现出以理财公司为主、银行机构为辅的格局。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郑忱阳表示,理财公司已经成为理财市场的主力军,其产品规模之所以增长迅速,最重要的原因是银行落实了监管要求。理财子公司的设立既使得业务专业化、规范化,更好地隔离表内外风险,也极大提高了产品竞争力,银行正逐渐将自身的理财产品迁移到理财子公司,淘汰不符合规定的老产品,加速理财业务转型升级,不断扩大业务规模。
目前,已有29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包括25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和4家外方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其中25家已获批开业。按控股股东类型区分,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发起开业的理财子公司数量分别为6家、8家、7家、1家。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已开业的3家合资理财公司均由外资机构控股,这意味着我国理财市场不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且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在加快。
总的来看,我国银行理财市场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多数银行对大财富管理业务的积极性较高。郑忱阳表示,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等多种因素推动下,银行传统的规模扩张路径难以为继,轻资产、轻资本运营是发力方向,理财业务是银行的重点发展对象。理财子公司快速入场,依托母行的渠道、客群、技术、品牌优势壮大发展力量,不断强化在理财市场上的主体地位,为银行理财做大资产规模拓宽渠道。
持续提升监管效能
近日,银保监会针对部分理财子公司及其母行理财业务开出4张罚单,合计处罚金额近1500万元。专家表示,这是继2019年首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以来,监管部门首次对理财子公司和商业银行理财托管业务开出罚单,该行政处罚也意味着后续理财监管制度将越发从严。
据悉,其中2家被罚理财子公司也是行业头部机构,分别是中银理财、光大理财。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银保监会对中银理财、光大理财进行处罚,这表明在理财公司和理财业务制度规则体系形成之后,监管部门将着力推动理财子公司规范有序经营,确保相关制度办法落到实处,促进理财业务和理财市场健康发展。
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搭牢监管制度框架,接连落地相关配套办法。从2018年多部门联合发布《资管新规》起,拉开了资管行业改革大幕,紧接着《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等文件陆续落地,再到近期发布的《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一系列监管规范明确了理财业务的总体原则、分类管理、产品托管等方面具体要求,提升了各类资管行业监管一致性。
北京大学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玉珍表示,理财公司行业整体处于“新生期”,都是过去几年刚刚成立的新型资管机构,其组织架构、业务特征与传统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差异较大。目前,监管部门出台相关监管办法,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理财公司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内控标准,促进理财公司业务规范发展;另一方面,也能防范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就理财公司内部运营而言,理财公司各业务管理部门应建立清晰而独立的职责分工组织架构。这种独立且相互监督的架构,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业务风险,有助于降低道德风险与利益冲突。
今年下半年,银行理财市场迎来了后《资管新规》时代,发展空间和潜力仍然十分巨大。董希淼表示,下一阶段,监管部门应加强和改进理财业务监管,理财公司应提升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能力。中小银行应加快发展理财产品代销业务,各方协同努力,共同推动理财市场高效灵活地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平衡风险与收益的需求。此外,“理财公司要将风险管理贯穿业务运行全流程,健全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通过专业化的资产投资管理,对低流动性资产、流动性受限资产和高流动性资产采取不同的投资管理安排,确保资产流动性与运作方式、投资者赎回需求等相匹配。”郑忱阳表示。
加快净值化转型
随着理财公司保本理财产品的持续压降和新产品的不断发行,产品净值化转型进程显著加快。4月份,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今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数据显示,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新发产品7717只,募资规模25.14万亿元;新增投资者558万个,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058亿元。截至3月底,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8.37万亿元,净值化比例达94.15%,较去年同期提高21.12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资管新规》过渡期已经结束,但是银行理财尚未实现100%净值化转型,尤其是理财产品估值定价、产品结构调整、投研体系建设是资管行业需要面对的较大难点。比如,从投研体系建设来看,多数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投资管理、产品研发、营销服务能力相对欠缺,投研思维容易受到信贷利差、授信审批等模式的影响,过于追求收益的稳健和保障,权益类资产投研能力相对较弱,制约了净值化转型进程和市场化竞争水平。
目前来看,尚未完成净值化转型的银行要积极把握转型方向,加快转型进度。郑忱阳表示,已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要充分发挥其专业化优势,深入调研客户的投资偏好、风险承受能力,为客户匹配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方案,丰富产品体系,形成自营和代销互补的服务模式;有能力但没有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要抓住转型机遇,进行市场调研和投入产出分析,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和条件提前筹备设立子公司,加速进场进而为转型争取时间;无法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要尽快消化存量产品,转向代销市场,甚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退出理财市场,培育优势业务。已完成净值化转型的银行离全面净值化还有一段距离,要紧跟监管脚步,在净值化估值、产品结构调整、客户接受度和满意度等方面下功夫。
今年以来,部分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加大,少数产品甚至出现了“破净”现象,引发投资者担忧。董希淼表示,所谓的“破净”并不意味着理财产品亏损。目前理财产品期限相对比较长,“破净”理财产品仍在封闭期之内。在产品尚未到期前,净值变化只有参考意义,不表示实际亏损。随着市场好转,部分理财产品在到期之后实现正收益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银行理财产品相对稳健的风格未改,仍然是公众投资理财的重要选择。
在银行理财净值化时代,如何做好平衡理财投资的风险与收益,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对银行理财的市场化程度、人员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益标准研究员霍怡静表示,银行理财机构应积极调整管理模式,提升投研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尤其是专业投研人才的培养和配置。同时,可进一步加大“固收+”类产品的布局,在相对稳健的优势下,分享权益市场红利,在扩大投资品类的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伴随银行理财市场快速发展和大批投资者进入,投资者能否打破对理财产品原有的“刚性兑付”预期,是银行理财投资面临的一大挑战。董希淼认为,总体而言,银行理财市场部分投资者理财投资经验相对不足。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应采取多方面措施,对投资者进行持续的教育和保护。同时,投资者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金融素养,提升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