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9月6日讯 今日,202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在北京召开,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在论坛上发表演讲。张晓慧表示,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肺炎的爆发和蔓延以史无前例的力度,冲击了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发展。一季度国家统计局显示,中国GDP同比下降了6.8%,这是44年来的第一次负增长,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地见效,三月份全国各地复工复产开始快速推进,生产和需求指标均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经济增速也在二季度由负转正,上半年GDP降幅显著收窄。 7、8月经济指标显示包括进出口贸易在内的中国经济复苏进程在不断加快。
同时,张晓慧也指出,展望下半年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逐渐增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三季度和四季度延续高斜率复苏态势既有一定的支撑也面临不小的阻力。张晓慧认为,对中国经济而言最大的红利仍然是全方位和高水平的改革开放。
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论坛和大家一起探讨后疫情时代全球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我们这个环节的主题是说北京作为金融管理中心。刚才李扬老师对北京作为金融管理中心所面临的瓶颈、机遇做了非常好的阐述。我是完全赞成的,而且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太多可以补充的。所以我想作为服务业的中心行业,金融业的宗旨是服务实体经济。我们今天的论坛后续很多章节分别对货币政策、资本市场、数字金融要展开深入探讨,所以我想在这里就不再重复。只是想结合五道口金融学院的研究,对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稳步复苏的支撑和阻力这个题目来谈一谈我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肺炎的爆发和蔓延以史无前例的力度冲击了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发展一季度国家统计局显示,中国GDP同比下降了6.8%,这是44年来的第一次负增长,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地见效,三月份全国各地复工复产开始快速推进,生产和需求指标均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经济增速也在二季度由负转正,上半年GDP降幅显著收窄。7、8月经济指标显示包括进出口贸易在内的中国经济复苏进程在不断加快。展望下半年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逐渐增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三季度和四季度延续高斜率复苏态势既有一定的支撑也面临不小的阻力。在我看来支撑我国经济稳步复苏的力量主要来自三方面。首先中国的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得到了较好的平衡。在新冠疫情爆发的初期中国便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中国是全球第一个全面控制住疫情的国家,就像《纽约时报》告诉美国人的那样,中国人已经开始恢复正常生活了。随着疫情拐点的出现,各省市复工复产也有序推进,经济生产端率先得到了恢复。
从统计数据看,二季度相较于一季度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恢复和改善。进入下半年,7月份的经济数据继续边际改善,累计同比增速继续上行。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4.7%,社会消费者零售总额同比下降9.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降幅都在持续收窄。未来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调整,预计生产端可以完全恢复,需求端特别是服务业需求的逐渐修复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第二中国采取的宏观应对政策是有效的。不同于典型的经济周期衰退。这次新冠疫情触发的全球经济迅速恶化是一次非典型经济衰退。典型的经济周期衰退主要源自有效需求的不足,而由瘟疫和战乱等引起的非典型经济衰退通常则是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都受到了损害。结构性的物价上升和物价下降,同时存在于不同行业,从宏观政策应对的角度来看,常规的货币发行和财政赤字扩张,足以刺激典型的经济衰退中的有效需求不足,但无法同时解决非典型经济衰退中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鉴于此,在这次新冠疫情诱发的经济衰退中,中国政府并没有采用类似于欧美等国的超大规模货币宽松和财政赤字政策,而是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将政策中心主要放在疫情防控,帮助企业尽快复工复产。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的规模相对温和,更多地采用了结构性政策来加以应对。如大家所见,国务院批准前置发行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有效助力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和当地有效需求及有效供给的恢复。财政的减税优惠政策和金融的信贷支持政策,集中面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更多地依赖社会公共政策,加适度财政赤字和货币宽松政策已经对三月份及之后的经济恢复产生了有效作用。
第三中国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优势在疫情应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想在之后的经济复苏当中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建国七十年来,我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快速复工复产,不仅使国内经济的生产端和需求端得到了修复,更重要的是使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都得以保持相对稳定。上半年出口的超预期增长表明中国的这种优势无可替代。特别是防疫物资的出口为世界各国抗疫、防疫提供了充足支持,相信下半年随着各国经济逐渐重启,外需的不断改善也将继续为我国出口提供稳定的支持。7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货物进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出口增长10.4%,进口增长1.6%,同时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落地,下半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都将加速推进中国产业链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当然中国经济要想延续高斜率复苏也存在一定的阻力。我们不妨也从三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分析。首先政府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的修复需要时间。此次疫情冲击具有一定的非对称性,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受损程度更高,当前政府的纾困政策着重在现金流方面,对受损严重的中小企业施以援手,疫情过后有效需求恢复缓慢,仍然会制约中小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速度。此外当前宏观杠杆水平仍在不断攀升,中国社科院的宏观杠杆率季度报告显示,上半年杠杆率增幅为2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由上年末的245.4%,上升到了266.4%,这意味着下半年的宽信用政策必须更加精准导向。载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的同时也要避免资金空转套利乃至抬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第二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手段的倾向仍然存在。不可否认中国经济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经达到了70%-80%左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房地产行业。其实早在中国疫情之前中国房地产行业就已经显现了过度繁荣的迹象。2018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3%。不同地区之间的价格和供需也出现了严重失调。更重要的是金融资源过度集中在房地产相关行业,造成了经济的扭曲。对消费的挤出效应也十分显著。从今年1-7月份的数据看,房地产开发投资依然有很强的韧性,率先实现了3.4%的正增长。这无疑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启稳修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深圳等热点城市的房价在疫情冲击下仍然出现了快速上涨并存在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楼市的现象。这些既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也会扩大金融行业的风险敞口。而且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内需的恢复。尤其是对居民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中最具生产性的部分,暨制造业投资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地源政治风险,尤其是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在上升。近年来全球化的步伐已经有所放缓,为顺应国内经济成本的上升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好应对一系列对现代工厂、供应网络所产生威胁的因素,比方说贸易争端,国家安全、气侯变化和自动化的兴起等等。不少跨国企业已经将部分产能搬离中国,供应链的转移或者说企业供应链从全球化、转向更加本地化的趋势,早在疫情爆发之前就有了苗头。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广泛传播,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供应链与中国脱钩的压力,助长了反全球化主义的兴起。一方面供应链的转移和企业推迟在华资本支出都会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构成直接拖累,若再考虑对相关行业的溢出效应,对经济带来的实际影响可能会更大。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确有部分关键行业的零部件主要依赖于从美国和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进口,如果无法顺畅获得先进技术和高科技设备,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可能继续放缓。总之伴随贸易战、地缘紧张优势和日益严重反全球化情绪越来越多的全球不确定性,尤其是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可能不仅会冲击中国金融市场,也会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这是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展望未来,对中国经济而言,最大的红利我觉得仍然是全方位和高水平的改革开放。经济的稳步复苏对拉动就业增长固然十分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危机过后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产业得到升级,发展质量得到提高,民间资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并广泛和深度地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是竞争中心的原则可以更好地得到贯彻落实,作为稳就业主体的民企和中小企业能够获得良好的营商环境,这才是最重要的。
整体来看相比其他多数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韧性比较强,仍然有充足的政策工具来应对未来可能受到的冲击。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均有很大的操作空间。面对这次百年未有之冲击,只要我们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继续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国内生产率,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并继续扩大开放,以加强与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培育国内竞争就一定能化危为机,维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改变。
以上是我对后疫情时代我对经济形势的一点分析,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最后我也想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