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在2024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介绍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与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变。
易纲表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优化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畅通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的基石,是经济金融领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经过四十多年的持续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以及较为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易纲表示,2013年9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正式成立,2015年10月最后一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开对存款利率的上下限要求,标志着我国利率管制基本放开。2019年8月,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形成机制,LPR逐渐取代贷款基准利率成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主要参考基准。
在中央银行利率体系方面,易纲表示,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以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为上限、超额准备金利率为下限的利率走廊机制。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易纲表示,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货币政策自主性、有效性明显提升。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引导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存贷款等利率水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愈发畅通,利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持续增强。同时,更好发挥利率走廊机制作用,适度收窄利率走廊宽度,向市场传递更加清晰、明确、完善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引导市场基准利率以政策利率为中枢运行。”易纲表示。
易纲认为,这一以价格型调控为主导、以利率为核心的货币政策框架,辅之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量化指导,为中国人民银行履行好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增长的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
易纲表示,近十年来,我国的贷款实际利率水平总体处于与潜在增长率大致匹配的“黄金轨道”水平,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以美元计价的GDP总量和人均水平都翻了一番。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也保持了基本稳定。
“我们以相对更平稳、成本更低的货币政策操作,促进了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稳定,有效应对了来自内外部的多重冲击。这些实践都不断验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货币政策框架的优越性和有效性。”易纲说。
(责任编辑: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