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吨重的毛坯巨石,历经3次“瘦身”到94吨,从青岛千里迢迢运送到北京,整个工程耗时近1年,动用人力7116名——这是一件足以载入胶济铁路历史的非常往事,而其主角则是被誉为“中国第一碑”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
从少到多,从有限运力到我国自主研发出世界上载重吨位最大的落下孔车,这块特别的碑心石从开采到运输的曲折历程见证了70年间我国铁路运力的大飞跃和大发展。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解放战争和革命事业中牺牲的先烈,在首都北京树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来自中南海的决定,竟然和青岛、胶济铁路紧紧联系在一起。
1953年8月的一天,时任济南铁路局调度所调度科科长的袁遐庐接到青岛调度所的紧急来电,一块罕见的花岗岩巨石无法用现有车辆装运,请求调配一辆120吨的超大平板车,来运送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最终选择青岛浮山的花岗岩石。经专家分析认为,青岛浮山的花岗岩石属于优质花岗岩,石英多且石母少、耐风化、坚硬程度好、颜色素雅,符合纪念碑雕刻要求,同时青岛到北京通铁路,距离相对较近,方便运输,青岛浮山石料最终被确定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底料。
1952年9月起,历经4个月的艰难施工,一块重达300吨的花岗岩最终被顺利开凿出来,但因重量太大难以搬运,工人又对其进行两次“瘦身”,第一次从山头上将重量减到280吨,第二次巨石又被削减为130多吨。
将花岗岩从山上往火车站运送的过程远比想象得艰难。工人们用滚圆木垫上钢轨慢慢滚动,一路小心翼翼,不敢有半点马虎,整个过程历经1个多月。
“沿途老百姓一听这块石头的用处,都很支持,要人有人,有力出力,有的老百姓为了给巨石让路,甚至主动拆房子拆墙。”当年负责跟随采访的《青岛日报》记者顾广援如今已是89岁高龄,他对当年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
接下来,巨石的运送任务就交给了济南铁路局,路线是从青岛沿胶济铁路先运到济南,再从济南顺着津浦铁路运送到北京。
但那个时候,济南铁路局拥有的平板车载重最多为60吨,而当时的中国也无法找到超过百吨的车体。“碑心石超长、超重,一般的平板车装不了。”今年88岁高龄的袁遐庐回忆。
幸运的是,趁着苏联专家巴拉诺夫来济南讲课的机会,袁遐庐把这件事告诉了苏联铁路专家,最终经过沟通协调,一辆二战留下的大型平板车从西伯利亚经中国东北,一路辗转数千公里被拉到了济南,后来运到青岛。然而,调来的平板车最多也只能运90吨。
为了安全起见,铁道部最终采取最简单也最稳妥的办法,按超载10%预算,对大石料进行第三次加工,将石料减为94吨,连同束车设备与垫木共重100吨。
1953年10月6日,袁遐庐记忆中不可磨灭的重要日期,一辆4节车厢组成的花岗岩专列,按照铁路直线时速20公里,弯道时速10公里,一路绿灯,缓缓驶向北京。
到济南站时,一个意外出现了:济南站东咽喉天桥处角度小、宽度不适应,专列无法进站。袁遐庐回忆,当时为防万一,只好将专列行至黄台站,临时抢修一条绕过济南站经北园泺口的铁路,限速每小时10公里,由胶济线转入津浦线,然后继续北上。
没想到中途又险些出了意外,车到德州时需换车头。司机一时紧张,挂车时把车厢撞出十几米远。花岗岩非常脆弱,碰撞后易发生脆断。令袁遐庐印象深刻的是,当时负责押运的警卫排长立即命令停止前进,随即再用水把石料浇了个透。第二天一检查,石料上没发现一点水迹,证明石料毫发无损。虚惊一场之后,这才放心地继续上路。
1953年10月13日,专列终于抵达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专程前来迎接。从此,这块碑心石便矗立在天安门广场和所有中国人的心中。
从最初开采到运抵北京前后历时1年多时间,运输巨型碑心石的曲折经历,成为胶济铁路在新中国成立后永远值得回忆的一页。
袁遐庐当年工作的济南铁路局,如今已更名为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谈起当年运输碑心石的往事,现任货运部安全技术科长王胜忠感慨地说:“以今天的运力而言,载重120吨的车从青岛站装车加固1天时间就能完成,这甚至都算不上超限运输。不仅运力没问题,当年的装车问题、转弯问题、溜车问题如今都不过是平常事。”
王胜忠打开我国铁路特种货车的资料手册,指着十几种不同类型的特种货车介绍说,早在2007年,我国就研制出世界最大的D45型450吨落下孔车,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而450吨载重相当于碑心石重量的5倍,也相当于300辆普通小轿车的重量。
今年6月,在济南市党家庄铁路专用线,两台317吨换流变压器和两台330吨耗能变压器装载完毕,待铁路工作人员做完发车前的最后检查,最终发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用于2022年中国冬奥会配套设施,只用了5天半就到达目的地。
中铁特货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李亚学介绍说,载重450吨落下孔车,是我国乃至亚洲载重量最大的特种货车,也是世界上载重吨位最大的落下孔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地区对超限超重货物的需求日益增多,且有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发展趋势,运输难度都远远超过当年的碑心石,比如发电设备、中国移动机架,钢厂大型设备、化工设备吸收塔、大圆桶等。
70年前,铁路特种货车只有载重60吨的平板车。如今,我国自主研发的载重450吨落下孔车已经成为中国重、大型设备运输的“主力军”。近些年,随着路网客货分线,不同线路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我国铁路超限超重货物运输通道正逐步形成,为我国经济腾飞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付德水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