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财经 > 产经 > 区域产业 > 正文

字号:  

宁夏:小葡萄串起“紫色”产业带

  • 发布时间:2015-10-14 01:00:08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吴起龙

  “七分种,三分酿”“这是从未开垦过、没有任何污染的冲积扇沙石土壤,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能生产高端葡萄酒的绝佳产区之一”……谈到宁夏贺兰山东麓这片地处北纬37°至39°的阳光坡地,中粮长城葡萄酒宁夏公司总经理马永明显得异常兴奋。

  五年前,正是看好贺兰山东麓独特的光、热、水、沙等风土条件,中粮集团与宁夏政府达成葡萄基地建设和葡萄酒酒庄建设全产业链战略协议。五年后,拔地而起的长城云漠酒庄,建设用地16.4万平方米,其中地下酒窖7000平方米。昔日无水、无路、无电、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世界优质葡萄品种的资源集聚区。

  事实上,被宁夏吸引来此扎根的葡萄酒企业并非仅此一家。

  宁夏回族自治区葡萄产业发展局局长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近年来,保乐力加、轩尼诗、张裕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竞相在宁夏建基地、建酒庄,西夏王、贺兰山、加贝兰、巴格斯、银色高地等一批自主企业品牌迅速崛起。截至目前,宁夏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59万亩,酿酒葡萄51万亩,已建成酒庄72家,正在建设的58家,年产量20万吨近1亿瓶,加工能力近27万吨,在国内外葡萄酒大赛中先后获得200多个奖项。由小小葡萄串起的“紫色”产业带,在贺兰山东麓已蔚然成型。

  当然,这不仅仅因为贺兰山东麓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土壤透气性良好等无法复制的天然优势,更得益于政府推动、政策支持的后天发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葡萄产业发展局局长说:“葡萄酒产业投资长、收益慢,但却有着较其他产业更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和产业延伸优势,不仅能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将难以种植粮食作物的戈壁荒滩改造成万亩葡萄园,土地沙化得以治理,更能带动旅游、包装、物流等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同时还能为产业周边县市劳动力提供巨大就业市场。”

  为此,宁夏将葡萄产业列为全区经济转型升级十大产业集群之一重点推进,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第一个厅级葡萄产业发展局。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及文化长廊发展的意见》《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贺兰山东麓列级酒庄评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每年投入2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00亿元。从产区保护、资金投入、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市场推介等方面全力推动葡萄产业快速发展。

  一系列政策充分调动了当地人投资葡萄酒产业的热情。除了大型酒企外,星罗棋布的精品小酒庄已成为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快速崛起的最佳证明。

  宁夏类人首酒庄董事长冯清曾经是个裁缝,2002年投身葡萄酒产业,他更愿意称自己为“葡萄酒发烧友”。他说:“中国葡萄酒发展的希望在民间大众,潜力也在大众。大众的消费才是推动中国葡萄酒繁荣强盛、健康快速发展的决定力量。”为保证质量,冯清规定,必须是在晴朗的日子上午10点后(待露水蒸发后)才能开始采摘葡萄,并在采摘后的3个小时内进行脱梗破皮的处理,以最为新鲜的状态进入发酵流程。

  在贺兰山东麓,这样精细严格的小酒庄已占到葡萄酒企业的九成。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党组副书记、特邀顾问郝林海介绍,“小酒庄大产区”的模式明确提出不搞工厂酒,不欢迎工厂化的投资,只做酒庄酒,每瓶酒都是从自己葡萄园里种葡萄开始,严格按程序生产。

  “保证每一瓶酒都是酒庄酒,每一瓶酒都是行家认可的好酒,才是宁夏的立身之本。”郝林海说。

  在这样的理念下,“小酒庄”贺兰山晴雪出产的加贝兰在2011年“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赛中摘得国际特别大奖,董事长容健对此十分自豪,“这是中国葡萄酒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葡萄酒评选中所获得的最高奖项”。

  像贺兰山晴雪这样规模的酒庄,宁夏拟打造超100个。

  “紫色产业”葡萄酒已然成为宁夏继“红色名片”枸杞、“黑色名片”煤炭之后的另一张靓丽名片。

  展望未来,宁夏回族自治区葡萄产业发展局局长描述了宁夏葡萄酒产业的雄心壮志:“到2020年,宁夏要推进100公里葡萄文化长廊建设,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建成100家以上高品质酒庄,实现1000亿元综合产值,吸纳10万人就业。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知名的葡萄文化生态经济带。”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