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产经 > 区域产业 > 正文

字号:  

重庆黔江:借力“东桑西移” 形成蚕桑全产业链

  • 发布时间:2015-08-24 05:53:13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吴起龙

  依托国家退耕还林和“东桑西移”政策,重庆市黔江区在推进蚕桑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发展茧丝绸加工,“桑—茧—丝—绸”的全产业链正在加速成型

  重庆黔江区地处渝鄂交界,森林覆盖率达54.9%,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桑蚕种养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近年来,黔江区在推进蚕桑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发展茧丝绸加工,“桑—茧—丝—绸”的全产业链正在当地加速成型。

  黔江区副区长林光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近年来抓住国家“东桑西移”产业转移机遇,黔江区采取“市场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引导农民种桑养蚕。据了解,黔江现有桑园面积超过10万亩,蚕农3万余户,2014年全区蚕茧产量超2万担,连续多年保持重庆市第一。

  为实现桑树“栽得下、管得好、能增收”,黔江区在加强蚕农技术培训、推广优质桑树品种和抗病毒蚕品种的同时,探索实施了桑+薯、桑+菜、桑+菇等“桑+X”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养蚕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双丰收。去年,黔江区养蚕户年均收入12849元,同比增长76.3%。

  依托丰富的蚕桑资源,黔江区把目光投向茧丝绸产业。重庆双河丝绸公司是黔江区从浙江招商落户的第一家丝绸企业。在双河丝绸公司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一担担雪白的蚕茧经过选茧、煮茧、缫丝、复摇、整理等工序后,被制成色泽明亮的白厂丝。

  “我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目前年产600吨半成品白厂丝和6万多床蚕丝被。”企业负责人黄亚萍介绍说,公司的蚕桑基地规模已经从2009年的6万亩发展到今年的10万亩,产值从2009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7亿元,生产的“武陵山”牌丝绸制品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如今,在重庆双河丝绸公司的带动下,已先后有6家来自浙江桐乡市的丝绸企业入驻黔江区的“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覆盖了产业链中加工、丝绸、服装、贸易等各个环节。

  “之所以落户黔江,看中的正是这里成熟的蚕桑产业优势。”重庆市广润丝绸纺织公司是一家来自浙江的丝绸面料生产销售企业,公司负责人朱亚江告诉记者,公司每年就近从双河丝绸公司采购12吨的白厂丝作为原材料,生产真丝面料,再进入服装厂加工成丝绸服装或者地毯对外销售。据介绍,广润丝绸纺织公司投资800多万元从意大利进口了24台自动化剑杆织机,去年年产150万米真丝面料,产值接近1亿元。

  数据显示,2014年黔江区丝绸业实现总产值7.75亿元,销售收入6.8亿元,利税7000万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