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政局:京外养老有望医保异地报销结算(2)
- 发布时间:2016-01-25 08:03:06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金潇
报告中说,2015年北京投入资金4495万元,培育养老助餐特色品牌。北京市有30多家大型国企参与养老服务。相关部门通过鼓励大型社会餐饮企业建立“远郊中央厨房+冷链输送+社区配送站”的社区配餐网络,包片为老年人提供配餐、助餐和送餐服务,并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制定营养餐标准。
★问题
《条例》实施缺乏整合统筹 年内出台配套措施
2015年1月29日,北京市十四届人代会三次会议上通过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并于2015年5月1日正式实施。
《条例》实施同时,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也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执法检查,涉及全市16个区。
执法检查报告显示,《条例》的社会认知度很高,在461位随机受访的老年人中,有61.1%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了解到《条例》出台,有69%的人认为《条例》对自己未来的养老将产生积极影响。
但由于《条例》实施时间短,在执行上存在一定问题和困难,与老年人的需求有一定差距。首先是城六区1600个老旧小区养老服务场所严重不足,适老性无障碍设施尚未开展。
这是由于目前社区资源利用不够,已建成的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运营不善,服务功能不足,闲置的国有资产因没有具体政策措施未能收回和利用,提供的居家养老项目有限,床位限制现象突出。
在服务能力方面,也难以满足《条例》提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目前全市虽有9000多家社会养老服务商,但真正形成品牌的很少,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优质、便利服务和产品有限。
同时,目前全市近300万居家老年人需要与之相应的养老服务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特别是为近6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服务的专业护理人才基本还是空白。
在政策衔接整合方面也存在问题,报告指出目前针对医疗报销、资质审批和行业管理等实际问题,卫计、人力社保、民政等职能部门的政策衔接不够。在服务设施建设、政府购买服务和经费补贴等方面存在资金分散问题,有些养老需求和项目缺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存在有些钱找项目的情况。
就此,市人大常委会建议,市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从规划统筹、资金保障、设施配置、产业培育、标准制定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举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条例》实施一年内出台配套规章和政策措施。
★现场
16代表问“短板” 副市长一一回应
老年照料中心有望年内实现市区全覆盖
新京报讯 (记者王姝)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为什么老人觉得“我们需要的你们没有,你们提供的可能老人不需要?”昨日下午,在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科学调控人口规模和应对人口老龄化”联组讨论会上,北京市副市长王宁提出这个问题,表示市委市政府为应对老龄化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和薄弱环节。
会上19名市政协委员发言,其中约16位都对养老公共服务提出疑问,涉及政府管理模式、床位少、护理人才不足等养老公共服务的各个方面。对此,王宁逐一回应,表示老年照料中心将实现“全覆盖”。
“把所有部门养老职能统筹到一个平台”
市政协委员、平谷区原区委书记秦刚表示,他当平谷区委书记时,全力推进老年社区,为避免有人借老年地产的牌子圈地搞房地产,准备采用国外成熟的酒店式养老公寓模式,即养老服务设施和住房一体建设和规划,可历经十几年仍未破题,“我虽然退了,这个事也没干成,我挺不甘心,我帮他们协调,最后走到哪步也不知道”。
“到底我们认可的社会养老模式是什么?这种养老模式怎么才能实现?”秦刚说,他的体会是“养老模式靠任何一家都办不成”,建议在目前的体制框架内有所突破,采取特殊的、非常规的工作措施,“大家一块儿来把试点做成”。
王宁表示,养老公共服务出现的诸多问题,“问题到底在哪儿?说到底,我们应对老龄化社会和建立养老体系还不健全,政府应该做什么,社会应该做什么,市场应该做什么,政府引导社会做什么,引导市场做什么?政策体系还不完善”。
王宁称,此前养老公共服务的有些职能在协会,没有纳入政府职能范畴;有些职能划在政府一个部门里,没统筹起来。“我们现在要发挥政府的什么作用?一个是统筹,把所有部门涉及养老的职能统筹到一个平台上,统筹推进”。以市老龄委为例,组成部门有50多个,“各个单位都要往这个平台上统筹政策,然后要协调”。
“在每个地方建一个养老网络”
昨日多名委员提出,养老设施欠缺,床位少。王宁坦承,“从全市看,确实我们缺口很大,不光是机构养老,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养老,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也都不足”。
王宁表示,今年的重点工作就是盘活资源,随着首都功能的调整,把腾出的资源办一些养老设施。“在每个地方建一个养老网络,调动政府、社会和市场的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王宁称,目前正在全力推进老年照料中心建设,“我们预计未来照料中心将实现全覆盖”。他解释,老年照料中心相当于居家养老的总服务台,“提出的口号就是希望能在家里也享受到养老院里面所有的设施、所有的待遇”。
昨日会后,市民政局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小娥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照料中心全覆盖的时间表为2016年底,在全市范围内根据人口比例,建设208家老年照料中心,照料中心的日常运行为企业运作模式。
“将来有一个行业叫‘护理’”
多名委员反映,专业护理人才是养老服务的短板,北京一市属高校虽然设了护工系,可由于待遇问题,不少毕业生改行推销保健品。
王宁也表示,护理人才队伍严重不足,“现在有一些养老设施,运营不了,为什么?没有护理人员”,有的家庭不敢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担心没有专业护理人员。
“我们将来有一个行业就叫护理”,王宁表示要突破政策建立体系,通过源头培养、在职培养,培养护理专业人才,“我们现在研究,能不能将来建立一套体系,比如高级护理师、初级护理师、护理师等不同层次的就业体系,形成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人才有了,我们对老年人服务才真正逐步到位”。
★代表审议
政府要为居家养老提供更多公共服务
市人大代表、公益律师佟丽华:有些子女认为老人成了包袱,觉得现在政府应承担养老责任。而事实上,居家养老条例的基础还应该是子女赡养老人、家庭为基础赡养老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养老问题上没有责任,政府要为居家养老提供更多公共服务。 新京报记者 朱柳笛 赵力
要在社区医院将老人基本用药配齐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袁芳:北京8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50万,基本与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相当,真正需要提供养老服务的,正是这个群体。老与病其实是同一个问题。比如老年人面临慢性病、常见病的吃药问题,但社区医院解决不了。政府需要在社区医院将这些基本用药配齐,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强新:下一步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应对相关部门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同时加快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同时要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政府为其提供房屋使用权,或给予补贴等。政府也要公布和更新这些服务企业的名录,加强监督、考评,不达要求者及时从名录中去除。
本组稿件采写/新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