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阴云”下父母面临抉择 盼“人祸”绝迹
- 发布时间:2016-03-24 16:31:48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吴起龙
“疫苗阴云”之下,你还会为孩子注射疫苗吗?
过去的几天里,这也许是割裂感最为强烈的话题,乃至于有人在微信朋友圈中评论,“又要有人绝交了”。
对于孩子的父母们,这一话题带来的不安显而易见,公众情绪与科学事实难以调和,不信任感再次“爆表”,家长们都在寻找应对的“良策”。
带孩子打疫苗
医院却只有一家人
3月22日,陈莉一夜未眠,她时不时起床,只为摸摸女儿娜娜的头,“看看她有没有什么不舒服。”
这本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上午10时,陈莉按照约定的时间,带着两岁的娜娜去医院注射疫苗,只不过这一次,整个医院只有她们一家人。
“我当时还乐呢,觉得自己运气不错,来了就能打上,平时这个时间怎么都得等十来分钟。”直到疫苗注射完成,陈莉才突然反应过来——“大家都是害怕不敢来了。”
等候了半个小时,看到孩子没什么反应后,陈莉带着孩子回家,如往常一样的午饭、午觉,下楼带孩子“追泡泡”,陈莉心里虽然有些嘀咕但也没太担心。
直到陈莉的老公下班,听说两人去打了疫苗,竟有些气急败坏,直言陈莉“是傻子”。
“从结婚后,老公还没这么劈头盖脸地骂过我呢。”然而陈莉看了几篇老公给她转过来的文章,也自责起来:“我平时带孩子也没啥时间看手机,也没上网,真不知道事情这么严重。万幸娜娜这次打的是一类疫苗,应该没啥风险。”
娜娜平时都在北京注射疫苗,医院也是正规医院,“疫苗都有时间和产地的记录,感觉应该还比较靠谱”,即便如此,今后一段时间,她准备暂停带孩子注射疫苗:“反正医生也说差个几天没啥事。我们看看风声再说吧。”
“我爸看我在朋友圈转了一篇说注射疫苗仍然安全的文章,在五分钟之内给我打了两个电话,说不能拿孩子冒险。”疫苗的不安,由家人逐级传导乃至扩大,并非陈莉一家。34岁的刘睿,更是经历了连续三天的持续“轰炸”。
“我相信事情没有那么糟,我的家人更认同‘冰山一角’。”刘睿口中的“冰山一角”,是在食品药品安全危机出现后,公众的一种普遍心态,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暴露出的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更大的危机还隐藏在水面之下。
从事的工作与大众心理沾边,刘睿觉得“冰山一角”更大程度上,只是公众在恐慌心态下的“阴谋论”——没有事实根据,却很容易得到认同:“可我不会去争论这件事,我爸说得对,不能拿孩子冒险。”
在咨询医生朋友后,刘睿决定让孩子暂停接种二类疫苗,“我也想过了,有些风险可以让我们来担,例如流感,我们去接种,一样能减少孩子得病的概率。”
二类疫苗选着打 科学敌不过“现实”
“很多朋友都问我该怎么办,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答案,只能说一类疫苗我孩子全打,二类疫苗本来就很少打。还得强调一下,我一直都是这个原则,与这次的事件没有什么关系。”从事疾控工作十余年,徐庆平已记不起自己给身边的朋友们科普过多少次疫苗的益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不是每一种都要打,世界各国也有争议。”
平日里科普,徐庆平最爱提的是天花,这一致命病毒的绝迹史是疫苗有效性的最大明证。
而遇到现实问题时,徐庆平更喜欢使用的理由是,孩子不打一类疫苗就不能上学,一些幼儿园,甚至会要求入园儿童接种特定的二类疫苗:“实际问题比科学知识更容易让家长接受,得病只是个概率,上学可是必须的啊。”
二类疫苗基本不打,也是徐庆平基于“现实原则”做出的决定:“虽然我的教育经历不断地提醒我,疫苗接种很安全,不良反应率很低,但我还是会想,万一呢?当然,有些二类疫苗我还是会让孩子打,比如水痘疫苗,一是因为安全,二是因为发病率高,打一针能让孩子少受些罪。”
疫苗事件后,徐庆平的许多同事当起了义务科普工作者,希望公众可以理解,疫苗不良反应带来的风险不等同于疫苗失效的风险,且两者风险都很低,不过在他看来,这样的努力只能是徒劳一场:“我觉得科普工作应该平时做,现在家长的担忧到顶点了,你在朋友圈上发‘放下担忧’,会不会过于脱离现实了?”
摆脱“孩子父亲”的身份,徐庆平坦言,“疫苗事件”对卫生工作的推进也将是巨大的打击:“不良反应的概率那么低,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很可怕的事情。这次的事,影响多大还用说嘛,私下里说,我很同情推广疫苗接种的同行们。”
“客观上,我们平时疫苗接种的一些做法,也让老百姓有了疑虑。”平时带孩子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疫苗,徐庆平发现,医务人员对于疫苗接种并没有过多解释,在签署知情同意书时,也只是走个过场:“没事发生的时候,大家可能不会在意这些小细节,但现在出了事,大家一回想,就会觉得,你们平时就这么糊弄,也难怪要出事。”
拒绝因噎废食
只盼“人祸”绝迹
“网上关于疫苗的文章,不同态度的都有,不过我倾向于相信一类疫苗没有什么问题。”王丽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本来是建筑行业的“白骨精”,但在前年老二安安出生后,因为没人带孩子,她辞职做了全职妈妈。
作为资深宝妈,疫苗事件曝光后,王丽丽接到了来自同学、朋友、小区邻居等好多个妈妈的咨询,大家都在问她是否给孩子打疫苗,平时都如何打,于是她特意在朋友圈里发了好几篇关于疫苗的文章。
“如果有可能,我都尽量选进口疫苗。”王丽丽的老大是个儿子,上学后,每年秋冬学校都会组织接种流感疫苗等二类疫苗:“不过不是强制的,老师们都会征求家长意见,我就没让他打。”
在她看来,家长们对于一类疫苗并不需要太过担心,“都是免费的,也没啥利益在里面,没人能从中赚钱,也就不会被人动脑筋吧。”
而在医学院校毕业的陈淼看来,通过一类、二类判断疫苗的安全性,其实并无太大作用,甚至可以说,家长们并没有“良策”来防备疫苗接种可能带来的风险。
“一类二类在各个地区不完全相同,怎么判断安全与否?”陈淼将疫苗的不良反应比作“天灾”,疫苗失效则纯属“人祸”,“只要监管不严,什么疫苗都能出问题,跟一类、二类,进口、国产没有关系。”
“天灾纯属拼运气,为了孩子健康和公众利益,我觉得这个运气值得拼。但人祸就比较惨了,我现在自我安慰的方式就是,北京正规医疗机构的节操还是有保证的,我家娃的那些针,一定没有白打。”陈淼的朋友群中,如何接种疫苗的讨论层出不穷,有说暂停接种的,有说换大医院接种的,还有人想带孩子去国外接种疫苗,许多手段在陈淼看来过于极端,“大家只是情绪发泄,不大可能真实施。”
作为一名曾经的医生,陈淼更不认同暂停接种的看法,“这就是为了躲万分之一甚至十万分之一的风险,选择百分之百的损失。”
让陈淼略感失望的是,虽然网上口水仗颇多,有关部门也在公布疫苗事件的各类信息,但作为孩子父母最为关心的问题——今后疫苗安全的保障如何改进,却迟迟没有明确的答案。
“一个案子就涉及这么广,让人相信只是个案,真的很难。”陈淼坦言,作为父母,真正的可选项并不多,“我还是会带孩子去接种一切必要的疫苗,然后寄希望于这次的事件,能给卫生部门真正的警醒。”(本文受访者部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