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测算,全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数约406.4万例。但其中许多患者常常忽视了一个严重影响他们生存质量的问题——癌痛。癌痛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折磨,还成为导致抑郁和不良健康结果的高风险因素。因此,癌痛管理在癌症综合治疗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天有550万癌症患者饱受疼痛之苦。在初诊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感受到疼痛,而到了晚期,这一比例更是攀升至七成。令人忧虑的是,仅有大约五分之一的癌痛患者接受了规范化的治疗。
“精准镇痛与抗癌治疗同等重要”,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余慧青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她看来,只有在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后,患者才能更专注于抗肿瘤治疗。“我们也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多抗癌治疗机会,甚至晚期患者也有接受手术治疗可能性。”
余慧青指出,目前国内现状是,大型三甲医院特别是肿瘤专科医院,癌痛规范化诊疗已得到广泛实施,但县域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癌痛全程管理能力仍有待提升。重庆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将癌痛规范化诊疗以及全程管理等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至基层医疗机构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继而让偏远区县的癌痛患者能得到及时规范化精准镇痛以及全程管理服务。
为进一步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启动实施了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计划五年内遴选出60家医院作为项目培训基地,并完成对1500家县域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工作。
作为该项目首批培训基地之一,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计划在未来两年内,遴选出10至20家县域医疗机构作为培育单位。余慧青介绍,医院将通过开办培训班、举办学术会议、接受进修医护、查房、走基层等方式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帮扶和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同时,医院将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和流程进行质控评估,确保培训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提问:癌痛的规范化诊疗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尤其是对于肿瘤诊疗它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余慧青:恶性肿瘤,即老百姓俗称的癌症,是目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局部晚期/晚期患者,疼痛发病率较高,有文献显示晚期癌症患者疼痛发病率可达60%以上。
癌痛管理在肿瘤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癌痛患者往往首先关注疼痛问题,只有在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后,他们才能更专注于抗肿瘤治疗。通过快速、有效、安全的镇痛治疗,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抗癌治疗机会和更好更适宜的抗癌治疗方案,甚至可能为晚期患者创造出手术机会。因此,癌痛管理对于肿瘤规范化诊疗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癌痛规范化诊疗已深入人心,三甲医院从肿瘤科、疼痛科、药学部到护理团队等,医护药技多专业人员大都掌握了相关技能以及合理用药方法。为了提高患者的就医体感,减轻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经济负担、心理压力,抓住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机遇,需要将癌痛规范化诊疗及全程管理能力提升技术推广至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惠及广大患者,促进肿瘤规范化诊疗。
提问:您能否结合重庆的实际情况,谈谈加强县域癌痛全程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余慧青:重庆,作为一个年轻的直辖市,地域辽阔且常住人口众多。每年新增癌症患者较多,其中肺癌发病率最高,其次是女性乳腺癌和消化道肿瘤,这些实体瘤晚期易发生全身多处转移,并发癌症疼痛。
重庆地区医疗机构众多,偏远区县的患者出行不便,因疼痛就近就医比比皆是,但能接受到规范化精准镇痛及全程管理的患者很少,较大原因是缺乏掌握了癌痛相关技术技能的专业医药护技人员及管理机制、团队。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地区的医药护技人员及进行专业培训指导,让他们牢牢掌握癌痛规范化诊疗技术,提升癌痛全程管理能力,使患者能不出远门就能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
通过“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PTM)”,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癌痛患者从医院到家庭的全程管理,做好患者的居家镇痛,不影响生活。这既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也提高了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生活质量。
提问: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首批的培训基地之一,这对医院的意义是怎么样的?基地有怎样的运行规划?
余慧青: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肿瘤防治方面已经推行了“一网一链”工程十多年,拥有10多个肿瘤分院和几十家基地,这为我们成为首批培训基地,开展“PTM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们将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建中心PTM项目要求和评审标准,以肿瘤医院培训基地为中心,在重庆地区遴选出10至20家县域医疗机构作为培育单位,以点带面,通过开办培训班、举办学术会议、接受进修医护、查房、基层走访、适宜技术推广等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帮扶以及质控评估,检确保这些单位能够全面提升癌痛规范化诊疗技术和全程管理精准能力。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