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董强教授(左)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刘恺鸣教授(右)
“在年轻偏头痛患者尤其是女性中,偏头痛与卒中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这部分年轻患者的状况区别于传统老年患者的“三高”问题,值得我们通过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董强说。
在近期临床研究中,揭示了一个潜在关联——卵圆孔未闭(PFO)作为一种心脏先天性异常,它与偏头痛及卒中之间存在三角关系。这一发现使偏头痛成为了与卒中风险高度相关的“非传统”危险因素。
在4月27日中国卒中学会举办的中国神经内科医师卒中/头痛规范诊疗能力提升项目启动会上,其中有一个主题就是《卒中与头痛:共病及挑战》“任务艰巨而长远,中国卒中学会成立头痛分会的目的之一是汇聚致力于头痛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专业团队。这些团队如同种子,将向下播撒,教育更多基层医院的医生。”董强补充介绍说:“头痛学会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教育普及、患者积累,最终形成中国特有的研究队列和数据,与国际头痛研究并驾齐驱。中国拥有庞大的患者群体,应当贡献自己的数据,参与国际对话。头痛分会的成立是一个起点,如同中国在中风急性期研究领域的迅速崛起,现在国际会议上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和数据展示。”
偏头痛诊断率不足15%,学科建设亟须加强
图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头痛科主任、中国卒中学会头痛分会主任委员王永刚教授(左)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副院长黄培坚教授
“偏头痛是一类全球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跨越人种和地区,全球平均发病率为约15%。值得注意的是,半数偏头痛患者在20岁前发病,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每月头痛发作超过四次,这类患者就需要早期预防治疗。偏头痛虽不至于致命,但每次发作严重限制患者日常功能,相当于暂时失能。在所有偏头痛患者中,约10%最终进展为慢性偏头痛,每月头痛天数超15天并持续三个月以上,严重影响生产与生活质量,这一比例在总人口中约为2%,值得我们关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头痛科主任、中国卒中学会头痛分会主任委员王永刚说。在他看来,尽快解决当前我国头痛专科医生队伍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针对上述挑战,2021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在在王拥军、崔丽英、曾进胜和蒲传强等主委的积极推动下,成立了头痛协作组。此后又在中国卒中学会成立了头痛分会,成为了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一级学会下专注于头痛诊疗领域的二级分会。
“学术组织的成立,根本目的就是要培训中国更多的神经内科医生来参与头痛的诊疗。自去年10月至今,中国卒中学会’头痛学苑’项目已覆盖我国12个省份,成功举办了12场头痛教育活动,已有超过3000名神经内科医师获得合格证书,有效增强了头痛诊疗力量,使得更多头痛患者能在当地获得专业的医疗服务。”王永刚介绍。
此外,头痛学会的成立也将推动我国头痛领域的本土化研究,董强说:“目前,我国尚缺乏大规模的头痛研究队列,希望通过头痛分会组织,依托国家中心资源,建立中国的头痛研究平台。这将有助于统计国内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的实际病例数,评估医疗服务质量是否达到标准化,新疗法的实施比例及其效果,进而减轻社会负担。”
偏头痛,切不可只镇痛,更需要长期管理
偏头痛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单侧或双侧的剧烈搏动性头痛,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对气味敏感等症状。根据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Study 2016, GBD)研究,偏头痛是仅次于腰痛的全球第二大致残性疾病,也是50岁以下人群首要致残原因,其发病率及疾病负担随着社会进步和知识爆炸时代而显著上升。
“这与人脑不断进化的压力直接相关。现代人从小学到博士,长时间的学习和工作给大脑带来巨大负荷,这也是为何许多人在学习或工作强度增加时易发生偏头痛,而休息和睡眠成为缓解偏头痛的关键,就如同给手机充电一般”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刘恺鸣说。
在他看来,我国偏头痛患者群体普遍缺乏正确认知,是目前偏头痛诊疗领域需要面对的另一问题,“患者存在很大的误区,认为头痛仅是一种症状,但实际上偏头痛是一种独立且实际存在的疾病。它并非如同偶然头部受伤或受凉那样的暂时性状况,而是一种会长期伴随大多数人的疾病。”
数据显示,43.1%的偏头痛患者在过去三个月内未服用任何药物进行急性治疗,只有2.7%的患者使用过预防性治疗药物。同时,一部分患者倾向选择自我诊断和治疗,频繁使用镇痛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散利痛等),极易陷入“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恶性循环,进而加速急性偏头痛转为慢性状态。
对此,董强认为,“合理使用止痛药也是治疗中的一大环节,虽然止痛药应用广泛,但必须遵循规范,避免滥用,以免药物过度使用本身成为头痛加剧的原因,转变头痛性质,形成药物过量性头痛。”
“近年来,全球的科学家和神经学科医生通过临床及基础研究证实, 针对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新型药物能够有效治疗偏头痛。这一突破性发现使得CGRP受体拮抗剂药物瑞美吉泮成为目前在全球唯一在美国FDA和欧盟EMA均获批的同时具备急性及预防性治疗偏头痛适应症的药物,今年年初也在中国获批用于成年人有或无先兆偏头痛的急性治疗。而得益于海南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特殊政策,瑞美吉泮自2023年1月起在海南瑞金海南医院开始应用于临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副院长黄培坚介绍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进行的一项针对瑞美吉泮的真实世界研究,收集了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间133名患者的临床使用数据。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显示,使用该药物后,患者每月头痛天数显著减少,即便是按需服用(头痛时或预感头痛即将发作时服用),也显示出预防性效果,三个月后头痛天数平均减少4.5天。长期安全使用瑞美吉泮,不仅能实现急性期止痛,还能有效降低每月头痛发作频率。
日常生活干预,多关注引发诱因
一些患者迷信民间疗法,诸如头颈部按摩、饮用黑咖啡等做法,非但不能缓解症状,反而可能加剧偏头痛病情。其实,恰恰是含有咖啡因、酒精和酪胺的食物,像咖啡、红酒、巧克力、奶酪等会诱发偏头痛。而情绪压力波动、不规律作息、环境刺激(如光线、声音)、气候与气压变化、激素水平波动以及某些药物的作用等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引发偏头痛。刘恺鸣强调。
在偏头痛管理方面,董强偏头痛治疗不仅仅是药物的应用,而是一个涵盖生活方式调整、心理管理、个体化用药指导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和其他疾病不同的是,偏头痛高发年龄段在15至49岁之间,累及的人群是青壮年人群,正值学习、工作的黄金时期,因此对个人发展及社会经济活动造成重大阻碍。” 黄培坚认为,偏头痛患者更要规范治疗,做好疾病管理,避免持续受到疾病困扰,这样才能让个人从健康和生活两方面得到最大化获益。
(责任编辑: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