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长跑已经开赛,谁也不想被一块“石头”绊倒。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3年关键矿物市场回顾》报告指出,在清洁能源技术应用呈爆发式增长的当下,以锂、镍、钴、铜为代表的关键矿物需求激增。关键矿物已经成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基石。
谈及可再生能源的优势,人们总是如数家珍,与化石能源相比,它更加绿色低碳、边际成本极低、资源无处不在且永不枯竭,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能源。但近几年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部署,放大了这类能源的“软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矿物支撑庞大的绿色能源体系?一度飙涨的矿物原料价格,大幅抬高了制造光伏、锂电池等绿色能源设备成本,进而推高能源绿色转型成本。如果不解决关键矿物安全稳定供给问题,实现碳中和目标便会遥遥无期。
能源绿色化对关键矿产的需求加速增长。相比传统化石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对锂、钴、镍、稀土、碲等关键矿产的依赖度更高。比如,纯电动新能源汽车单车整车用铜约为传统燃油汽车的数倍;制造光伏电池提升了铝和白银的需求;合金结构钢、磁钢等构成了海上风机的骨架,为适应风浪、洋流、低温和腐蚀环境,需要向钢材中大量添加镍、铬、钼等元素;氢能的快速发展也导致镍、锌和铂族金属需求不断增长。
国际能源署预测,要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到2040年,世界各国清洁能源技术的矿物需求总量至少比2021年翻两番。其中锂的需求量增长42倍、钴增长21倍、镍增长19倍。国际能源署的另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在2050年净零排放情景下,2020年至2030年间,锂、钴、镍、铜、锰和稀土等关键金属的市场规模将增加6倍以上。报告预计,现有矿山和在建项目到2030年的供应量仅能满足锂和钴需求的50%、铜需求的80%,缺口较大。
近年来,为更好保障关键矿物供应安全,能源企业对相关矿物供应的竞争日渐激烈,各国政府对能源相关矿产供应的政策干预也愈加明显。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几年里,全球新出台了上百条针对关键矿物的政策法规。其中,欧盟委员会提出《关键原材料法案》,旨在提高关键原材料领域的“战略自主”能力;美国在其《通胀削减法案》中对重点行业原材料做出分类和限制。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纳米比亚、津巴布韦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也纷纷针对本土矿产资源提出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同时也对关键矿产资源出口作出限制。
我国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第一大国,在能源绿色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但由于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国际资源获取难度加大,必须坚定不移加大国内找矿力度。国际能源署评估显示,2022年全球勘探支出增长20%,其中锂的增幅最高,达到90%。我们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关键能源矿产资源的绿色勘查、高效开发,尽快形成产能;针对进口依赖度高的资源短缺型矿产,建立关键矿产国家储备机制。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升关键矿产回收利用技术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实现变废为宝。
国际市场依然是关键矿物的重要来源。要在立足国内保障关键矿产供应安全兜底的同时,加强与世界主要矿业国家的贸易、投资与共建,尽可能多地利用境外矿产资源。要建立关键矿产风险预警机制,密切跟踪全球关键矿产供应形势和贸易格局,关注矿产资源输出国的政局变动和矿业政策变化,评估地缘政治、极端气候事件、事故灾难等各类衍生风险对关键矿产供应安全的潜在影响,积极防范外部风险带来的冲击。
能源绿色化,意味着世界从燃料密集型能源系统向矿产密集型能源系统转变。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向纵深推进,关键矿产已成为全球主要大国战略博弈的新领域。在这轮能源革命中,谁掌握了最尖端的绿色能源技术以及相关矿产资源,谁就掌控了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轶辰)
(责任编辑:王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