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海油气电集团发布消息,公司正积极推进大型、超大型LNG(液化天然气)储罐的规划建设。据中国海油气电集团副总经理杨勇介绍,预计到2025年年底,将新增LNG储备容量567万立方米,相当于可存放超35亿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可进一步提升我国天然气应急供应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天然气产业链分为产、供、储、销、运5个环节,其中,“储”代表天然气储存,是保障天然气管网高效安全运行、平衡季节用气峰谷差、应对长输管道突发事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容量大、成本低的地下储气库以及更适合液态天然气的LNG储罐成为当今世界天然气储存的两种重要方式。
今年以来,我国多个储气设施项目快速推进。9月22日,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中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扩建工程10号储罐顺利完成升顶任务,标志着储罐主体结构基本完成,为中海油盐城绿能港项目按时投产奠定了基础,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LNG储备基地。
中建电力项目负责人位以撒介绍,作为国家初步规划为3000万吨/年的天然气产供储销基地,该项目可增加华东地区天然气供给,补充江苏省天然气市场缺口,优化长三角地区能源结构,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今年8月,中国海油气电集团珠海LNG二期项目5座27万立方米储罐外罐首层墙体全部浇筑完成。该项目建成后,珠海LNG接收站年处理能力可达700万吨,折合气态天然气约100亿立方米,将成为我国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LNG储运基地,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持续稳定的清洁能源。
地下储气库方面,今年9月,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中原储气库群东部气源管道工程主线贯通,建成后可与山东管网南干线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发挥中原储气库群调峰作用,对保障华北地区天然气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较为清洁的化石能源,天然气是通向“双碳”目标的重要桥梁,而储气库建设是天然气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外部看,近年来全球能源格局加快调整,市场波动明显加剧。地缘政治角力影响能源市场平稳运行,国际能源市场秩序和运营规则面临新挑战,能源底线安全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当前全球化石能源生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强度仍不能完全适应能源安全发展需要,叠加新能源快速发展,中长期全球能源安全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
从内部看,天然气供需形势频繁变化,产销平衡的难度日益增加。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燃气、发电用气、交通用气快速增加,稳定供气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牵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早在2017年,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一度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暴露出我国在天然气储备环节存在较大短板。今年下半年,天然气需求将受到今冬明春气候不确定性、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不确定性双重影响,保供压力依然不小。
事实上,正是自2017年以来,我国储气设施开工建设全面提速,2021年全国已建成储气能力同比增长15.8%,3年多时间实现翻番。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储气能力依旧薄弱。2021年国内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仅为170亿立方米,占年度天然气消费量比例不足5%,远低于12%至15%的国际平均水平。储气能力已成为天然气乃至整个能源产供储销的短板,使我国应对调峰需求和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严重受限。
“目前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在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吕建中看来,目前我国进口油气供应安全仍存在一些隐忧。在需求方面,我国天然气消费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40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到7000亿立方米峰值,比2020年翻番。应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努力增强战略储备能力建设,增强应急保障建设。
专家表示,要统筹谋划适度先行,推动天然气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切实简化优化管道、地下储气库等重大工程决策程序,加快投资批复,加大投资力度,坚持多能互补、多企联合,加快储气设施建设,突出做好天然气冬季保供工作。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