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指出,提升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大力度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能源供给形势,以及日益紧迫的“双碳”目标,中央再次就新能源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概念并不是首次提出。今年1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提出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这一提法首度明确了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的三大要素。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支撑。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按照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测算,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将达到数十亿千瓦,成为电力供应主体。新能源跃升发展尚需大力提升装机规模和消纳水平。
保障新能源“发得出”。实现新能源大规模开发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集中式电站,通过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加上周边清洁高效的煤电以弥补新能源不稳定的特性,并通过特高压远距离送出;另一种是分布式电站,把分布式光伏和风电作为基础,以储能、虚拟电厂等综合能源系统为支撑,实现就近消纳。我国地域辽阔、风光资源富集,相较于零敲碎打的分布式新能源建设,基地化、规模化建设风光电基地更利于短期放量、节约成本。下一步,要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第一批1亿千瓦规模基地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加快第二批基地项目组织。
保障新能源“送得走”。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特点,电力供需实时平衡和安全稳定运行难度大。如果继续沿用当前的消纳模式,远远不能支撑新能源成长为主体电源。同时,受限于资源禀赋,我国大量风光等新能源资源分布在西部地区,但电力负荷多在中东部,这对新能源电力消纳提出了挑战。特高压输变电线路和清洁高效煤电,对于实现大型风光基地的安全、可靠外送电力不可或缺。一方面,要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统筹推动煤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发挥煤电调节性作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另一方面,提升现有特高压利用效率,加大特高压核准建设力度,通过特高压跨区输电通道实现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
保障新能源“用得了”。除了风光电基地、煤电、特高压等关键要素以外,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还应充分发挥电力市场作用。要研究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消纳和交易机制,在新能源绿色价值未能市场化的情况下,需要尽快研究相应的政策和市场机制,为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特别是要研究如何稳妥有序推进新能源进入现货市场,完善容量补偿机制和电力系统运行成本的合理疏导机制,完善绿证交易的配额制等相关制度。(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责任编辑:王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