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财经 > 产经 > 农业 > 正文

字号:  

新常态下“三农”工作如何调整

  • 发布时间:2015-02-05 09:26:01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朱苑桢

  现代农业的路怎么走?粮食安全如何保?生产潜力怎么挖?农民收入如何增?土地制度怎样改?农村重大改革如何确保?新常态下“三农”工作该如何调整?日前发布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这一系列难题作出了全面解答。

  【关键词】粮食安全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文件亮点】一号文件共涉及5大方面,其中首先提到的仍然是粮食安全问题。怎么能保证中国人的饭够吃?一号文件针对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了许多细化的要求,包括永久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以及投融资,等等。

  【专家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认为,粮食安全可以说是一号文件永恒的主题,对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人口还在增加,消费水平还在提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粮食安全的弦一刻也不能松。一号文件提出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只要粮食生产能力稳住了、上去了,我们就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在郑风田看来,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一个现象就是越富的地方,越不愿生产粮食,粮食逐步向贫困地区转移。比较利益决定生产选择,比如以一亩地来计算,种一亩粮食,即使两季,一亩地有1000多元的收入就很不错了;如果种水果,5000多元不算多;如果种大棚蔬菜,尤其是跨季节蔬菜,两三万元也没问题。此次中央一号文件首先提到的仍然是粮食安全问题,意义非常重大。而且所提出的粮食安全政策从过去的粗放逐步走向精细化,比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制度、口粮生产落实到田间地头,等等。

  此外,一号文件要求,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等,为解决百姓普遍关注的“怎么吃得放心”问题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现代农业

  不能再“种子孙田了”

  【文件亮点】文件提出,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文件同时提出,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

  【专家解读】郑风田认为,目前,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面临老龄化、兼业化的挑战,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并存,这些阶段性特征,倒逼着传统农业必须“转方式、调结构”,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今年一号文件的第一部分提出,要“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项内容出现在首页,不仅意味着是一号文件的重点,同样也是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心。郑风田表示,随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变得更加清晰。

  【关键词】农民增收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文件亮点】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势头。文件强调,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

  【专家解读】促进农民增收也一直是历年一号文件不可缺少的内容,今年的一号文件延续了去年的思路,提出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提高农业补贴效能等指导意见。除此之外,今年还首次提及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郑风田认为,过去,我国涉农部门主要关注粮食生产,对第二、第三产业涉及较少,但实际上利润基本上在这些环节。过去一讲农业产业化就是公司加农户,就是提倡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结果这种模式的利润基本上被公司拿走了,农户留得很少。如果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就能让生产者获得合适的利润,保障种粮大户和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这种融合还可以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郑风田说,目前消费者吃的东西不知道是谁生产的,生产者不知道自己生产的东西卖给谁了。如果一二三产业融合之后,谁买他的东西,农民就知道了,某种程度上缩短了产业链,也有利于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互动,避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在把农业仅仅作为第一产业的社会中,农业的社会生态效益在市场经济中可能无法实现,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即把农业升级为“第六产业”,可以让消费者吃得喝得更放心、更开心,这为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提供了可能,农业的社会生态效益也能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实现。

  【关键词】农地改革

  分类实施农地改革

  【文件亮点】2015年一号文件继续重申了“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文件称,要分类实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专家解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日前表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就是“三块地”改革涉及的利益主体非常复杂。中央确定的改革“三条底线”——公有制性质不能改变、耕地红线不能破、农民权益不能受损,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改革。要落实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产权主体要界定清楚,这方面的改革将会进一步深化;要稳定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并在此基础上放活农村土地的经营权。“三块地”改革最重要的是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损害,改革的试点任务将在2017年底前完成,要在全国选择一些有条件、有基础的县级行政单位承担改革试点任务,通过试点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农民最值钱、最重要的资产。”郑风田说,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几个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文件。整体来看,这些政策文件还是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为主,即让农民能够从土地改革中获益,又限制外界强制农民失去土地。郑风田说,土地留在农民手里,有利于保障社会的稳定,但小农土地的零碎,也大大制约了土地的经营效率。稳定与效率,如何选择平衡很重要。对此,一号文件提出,将分类实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制定缩小征地范围的办法;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同时,出台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关键词】农村法治

  农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文件亮点】为了确保农村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今年一号文件首次引入了农村法治建设相关内容,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强调要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加强农村改革决策与立法的衔接,农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专家解读】郑风田说,我国农村受传统影响很深,县以下的农村其实一直在按传统的乡规民约进行治理。如何在农村普法,提供法律援助也是当务之急,不能让农村成为被法律遗忘的角落。“没有农村的法治化,就不可能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郑风田说,一号文件首次用大量篇幅聚焦法治,可见“依法治农”已成为推进“三农”发展的重要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提出农村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农村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更需要用法律为改革保驾护航,一方面可保证农村改革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也能杜绝一些人‘以言代法’现象的发生,保护农民权益。”郑风田说。

  有关学者认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以法治作保障,坚持“依法治农”。“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例,它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务,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市场,需要以法律形式进一步强化。”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认为,鉴于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日益加大,政府有必要尽快推动《粮食法》的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形式确保粮食生产所需的各种投入和制度保证,确保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安全。

  “要用法律保障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地提高。现在到了用法律来界定并保护农民权益的时候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