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北京市规自委联合市发改委正式印发《北京市2025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根据该计划,2025年北京建设用地供应总量预计为3165—3665公顷,与往年基本持平。其中,住宅用地安排955—1015公顷,包括商品住宅用地240—300公顷和保障性住房用地475公顷。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北京首次对商品住宅用地实行弹性供应。
下限为240公顷
根据《北京市2025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安排,2025年北京建设用地供应总量3165—3665公顷,较往年基本持平。
从用地结构来看,2025年住宅用地安排955—1015公顷,相比于2024年的1060公顷下降了45—105公顷。其中,商品住宅用地安排弹性指标240—300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475公顷,住宅用地入库240公顷。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北京商品住宅用地首次采用弹性供应方式,而在2024年北京商品住宅用地计划供应量为不低于300公顷,2025年商品住宅用地供应量下限则下调了60公顷。
不难看出,在房地产市场步入深度调整期,各城市纷纷依据市场动态灵活调整供地面积的大环境下,北京的土地供应政策也迎来调整。
2024年4月30日,自然资源部发布文件,要求对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的城市暂停新增商品住宅用地出让。北京虽不在这类城市之列,但在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大趋势推动下,2025年北京住宅供地开启了向“以需定供”的转变进程。
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表示,对供应总量实施弹性管理,有助于保持北京新房市场库存去化周期的稳定性。同时,这一策略还能促进新房市场与二手房市场在产品、价格以及购房人心目中的价值认知上形成差异。通过这样的调整,新房市场有望进一步明确其市场定位,与二手房市场形成有效区分,从而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多元化健康发展。
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认为,弹性土地出让机制对土地市场具有积极影响。一方面,土地供给量的下降可能引起更多房企抢地,从而推高地价上涨预期。另一方面,这种饥饿式的土地供应模式能刺激房企拿地欲望,促进土地市场短期内复苏。土地市场的火热将传导至房地产市场,有助于稳定成交量、房价上涨预期。此外,弹性供地模式还有利于平衡未来供求关系,避免地价房价大起大落,保持市场的稳定发展。
除住宅用地安排外,产业用地470—510公顷、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65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950—1350公顷(城市道路及交通设施用地550公顷、对外交通及设施用地400—800公顷)、特殊用地30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0公顷。
加大轨道站点周边土地供应
《北京市2025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明确,优先保障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及城中村改造资金平衡商品住宅用地供应。加大站城融合力度,适度提高轨道站点周边用地建设强度,打造微中心,推动“好房子”试点实施,提升住房品质。
从北京2025年拟供地计划的各城区地块来看,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加大对市场需求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较好地区的土地投放数量明显增加。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在2025年北京各城区拟供地计划中,东城区拟新增2宗地块,分别为西革新里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和祈年大街路西危改工程地块。海淀也由2024年的5宗地块,提升至2025年的7宗。朝阳也推出了呼家楼、酒仙桥、永安里等位于轨道交通周围的优质地块。
郭毅表示,从北京2025年供地计划情况来看,区位和地块条件已经初步公示,供应的土地将更加优质,环线位置更优越,地块条件更好,周边配套也更成熟。优质地块供应的增加,将推动新房市场向更高品质、更高端产品的方向发展,与二手房市场在产品类型上拉开差距。
除此之外,2025年供地计划还提到,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
易居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表示,在土地市场中,为“好房子”供地本质上是提高土地供应质量。其核心在于将土地供应集中于核心区域及轨道交通周边。这一策略不仅与当前市场消化需求高度契合,还积极推动了城市更新进程,使更新项目聚焦于核心区域。反过来,这进一步提升了土地的开发价值,并带动了新供地房产的市场消化能力。
(责任编辑: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