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电影市场高开低走。根据灯塔研究院数据,2024年票房收入425.02亿元,与上一年同期549.52亿元相比下降22.66%。年度票房冠军为春节档上映的《热辣滚烫》,该片斩获34.6亿元票房收入,对比过去五年,这个成绩仅好于2020年。
日常娱乐活动中,电影的存在感似乎越来越低。从观影人次来看,2024年观影总人次10.1亿,人均观影频次2.34次。其中近六成(57%)观众2024年一年只看一次电影。“新观众”主要是奔着热门档期而来。
因此,档期与非档期的票房分布继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根据《2024中国电影投融资报告》,2024年规模以上票房影片的档期票房合计为251.35亿元,占规模以上总票房的95%,而非档期票房占规模以上总票房的比重仅为5%。
在此背景下,高投入、大制作的电影为避免试错,纷纷扎堆热门档期,目前2025年春节档已有6部电影定档,均为出品方的年度力作。这样的档期选择也使得日常优质电影缺失的问题更加严峻,进而导致日常电影市场愈发冷清。
优质电影和市场繁荣,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产业链下游院线方认为,如果无法持续输出优质电影,则难以维持市场热度;但在上游制片方看来,日常市场低迷导致电影投资风险加大,从立项开始投资人就倾向于选择热门档期。
在笔者看来,当下电影市场破局的关键,在于繁荣电影投融资。
必须正视的是,当下电影投融资市场仍处于寒冬。在去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坏猴子影业CEO王易冰坦言,这两年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缺钱”。在机构交流中,光线传媒也曾表示,过去几年,社会资本对电影行业投资减少。同时,行业内公司上市和再融资的步伐也放缓了,这都使行业资金产生了比较严重的短缺。
笔者建议,可以从四方面入手缓解电影市场投融资困难:
一是鼓励产业并购。2024年9月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整合。
把时间维度拉长,自2016年以来,电影产业并购数量呈现下行趋势,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按首次公告日计,2016年影视院线的并购案例有63起,而2024年仅为23起。因此,应该提高支付灵活性和审核效率,鼓励电影产业并购,尤其是支持民营电影公司做大做强,在公平竞争中整合资源、加快发展。这有利于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增强优质电影的投资实力。
二是搭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鼓励电影公司充分利用金融资源,投资开发战略性、先导性电影项目,增加电影专项基金的政策支持力度,开拓细分专项基金赛道,如中国电影基金会下设的“女性电影专项基金”,为中国女性电影发展提供支持。同时,利用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做好项目信息公开查询、展示。
三是丰富非票收入,缩短项目回款账期。当前电影项目的投资周期较长,2024年票房收入前50名的国产影片平均备案到上映的间隔时间为2.71年,而项目的商业模式较为单一,收入主要依赖票房。因此电影公司应着力于开发电影衍生品、版权销售、在线流媒体平台等多元化收入渠道,减少对票房的依赖。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财务管理,缩短应收账款周期,提高资金周转效率。以此缓解财务压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吸引更多资金流入电影投资市场。
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由于电影行业属于轻资产行业,当前金融机构的支持工具主要是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设备更新贷款和产业基金服务等。在实际解决需求方面,还可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通过贷款、股权投资、基金等多元化金融工具,全面提升电影制作和发行各环节的融资效率,为电影公司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让资本与电影更亲近。”正如国家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在第七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所言,要想从电影大国向强国迈进,必须要营造更加开放、公平、法治化的投资环境,吸引资本参加电影强国建设。
(责任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