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主业五年后,恒顺醋业(600305.SH)似乎又开始折腾。
国庆节之前,恒顺醋业宣告,拟出资4424.49万元收购镇江恒顺商场有限公司(简称恒顺商场)100%股。
公告一出,舆论哗然,监管部门也第一时间发函问询收购的必要性、作价的合理性。
公告显示,恒顺商场系恒顺醋业控股股东恒顺集团全资子公司,本次收购是一起关联交易。以截至今年7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标的资产溢价率为64.46%。
溢价收购引发的质疑是,近三年,恒顺商场经营业绩持续下降。而且,标的资产局限于江苏镇江经营,似乎对恒顺醋业的经营发展并不会有多大帮助。
除了收购大股东商场,今年8月,公司还耗资1.5亿元购买镇江城建债券,后者也系公司实控人旗下资产。
恒顺醋业是中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食醋生产企业,2001年就已登陆A股市场。但在2013年,产业多元化失败,恒顺醋业经营业绩极其惨淡。直到2014年,公司剥离辅业回归醋业后,经营业绩才逐步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恒顺醋业渠道不太宽广,大部分销售收入来自华东地区,市场开拓任重道远。此外,公司管理费率居高不下,国企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此外,醋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调味品霸主海天味业通过收购进军醋业市场,已经杀入恒顺醋业大本营镇江。强敌环伺,恒顺醋业将如何应对?
可疑的关联收购
一次规模不大的收购,让恒顺醋业面对的是各方强烈质疑。
根据恒顺醋业公告,公司拟出资4424.49万元向控股股东恒顺集团旗下的恒顺商场全部股权。恒顺集团持有恒顺商场100%股权,且持有恒顺醋业44.63%股权。
公开资料显示,恒顺商场成立于1992年7月,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商场位于江苏镇江,规模并不大,在镇江市区有9家门店和1个仓库。
本次收购以截至今年7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恒顺商场的账面净资产为2690.25万元,评估值为4424.49万元,增值1734.24万元,增值率为64.46%。
溢价收购交易,交易对方并未作出业绩承诺。而且,标的资产盈利能力不仅未表现出强劲增长能力,其业绩反而在不断下降。2017年、2018年至今年7月,恒顺商场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919.80万元、 2833.69万元、1861.36万元,对应的净利润为267.15万元、249.85万元、195.27万元,营收净利均在下降。
对于本次关联交易,恒顺醋业的说法是,有利于提升公司高质量发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强化专营门店建设,健全完善营销管理体系,减少公司日常关联交易。本次交易完成后,不会对公司的正常经营、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不会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
显然,恒顺醋业的说法不能消除市场质疑。恒顺醋业的经营模式和商超零售属于两种业态,恒顺商场位于镇江,是一家综合性商业,与公司所言的强化专营门店建设几乎没什么关系。毕竟,恒顺商场不可能专门卖恒顺醋。即便全部卖恒顺醋也没有这个必要,镇江是恒顺醋业的大本营,早在2005年,恒顺醋业在镇江市场的市占率就达到80%。在这种情况下,开专营店的意义并不大。
至于恒顺醋业所说的“减少日常关联交易”,似乎对公司经营影响并不大。去年,恒顺醋业关联交易总金额为1774.09万元,不到公司当年营业收入的1%,约为恒顺商场去年营业收入的62%。作为日常消 费品,恒顺醋业将醋销售给恒顺商场的价格跟市场价格应该没有多大差别。
在评估报告中,还提及恒顺商场销售产品在当地市占率约为95%—98%,这是恒顺商场估值溢价的重要原因之一。让人不解的是,恒顺商场究竟销售的是什么稀缺产品,或者垄断了什么产品的经销权。
种种迹象表明,恒顺醋业的本次交易疑虑重重。
疯狂多元化后的掉队
恒顺醋业收购恒顺商场被市场指责为折腾,恒顺醋业曾经因为折腾而伤痕累累。
恒顺醋业是真正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公司始创于1840年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9年历史。1999年8月,公司完成股改,并于2001年登陆A股市场。
然而,上市之后,在2014年之前,恒顺醋业经营业绩极其惨淡。
上市首年,恒顺醋业实现的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25亿元,自此至2013年,净利润一直在低位徘徊,最高不到0.50亿元,其中,2008年、2012年陷入亏损。13年间,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约98亿元,净利润约为2亿元,扣非净利润仅为6259万元。
长达13年经营业绩不佳,与恒顺醋业激进折腾密切相关。
公开信息显示,上市之后,主营酿醋的恒顺醋业频频跨界。相继投资了汽车贸易、生物医药和光电器材,几年之后,这些投资全线亏损。无奈之际,恒顺醋业甩掉了汽车、医药和光电这些亏损包袱,又进军酿酒、玻璃和建筑安装,投资业绩仍然不佳。在房地产热之时,公司又进军房地产。
辅业持续亏损,恒顺醋业频频剥离,但保留了地产,曾经,房地产业务营收占比超过醋业,成为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恒顺醋业的地产业务也不佳,使得公司当年陷入亏损。
实际上,在这13年间,公司基本上靠传统的酿醋主业在维持。
直到2014年,恒顺醋业剥离辅业、聚焦酿醋主业。回归主业后,恒顺醋业的经营及业绩似乎步入了正轨,2014年至今,净利润方面,除了2016年同比下降28.89%外,其余年度均在增长,去年达到3.05亿元,为历史最高点。
然而,尽管已经回归正常,恒顺醋业已经错失做大做强良机,被后来者甩出老远。
目前,调味品行业,除了恒顺醋业外,还有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等多家公司。2014年上市的海天味业已经是行业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去年净利润43.65亿元,目前市值接近3000亿元。中炬高新的市值也达到338亿元。2016年才上市的千禾味业,总资产不过18.67亿元,市值已近百亿。而恒顺醋业总资产28.17亿元,市值约为106亿元。
渠道与营销短板待补
回归聚焦主业后,恒顺醋业虽然很努力,但其渠道与营销依旧是短板。
与海天味业等同业可比上市公司相比,恒顺醋业的渠道开拓相对落后。以公司2018年营业收入构成为例,当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94亿元,其中,大本营华东大区贡献营业收入8.25亿元,占比48.70%, 接近一半,毛利率为46.24%,是公司所有销售区域中最高的。数据表明,公司的业绩仍旧依赖大本营,渠道扩张、全国性布局任重道远。
一般而言,作为调味品,相较于家庭,餐饮企业的需求量更大。在这方面,恒顺醋业也处于劣势。去年,公司餐饮渠道销售收入增长15%至2亿元,占调味品收入的13%。而海天味业餐饮渠道销售收入占比接近30%,中炬高新也接近30%。
今年上半年,恒顺醋业实现营业收入8.81亿元,同比增长9.43%,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15.28%。净利润增速超过营业收入,得益于产品提价。其提价幅度为15%,这也是公司进行第三次产品提价。
与之相对的是,公司上半年的经营现金流净额为1.36亿元,同比下降34.41%。
今年上半年,恒顺醋业的销售费率、管理费率分别为16.40%、6.85%,与去年同期相比,销售费率有所增长,管理费率在下降。同期,海天味业的销售费率、管理费率分别为11%、1.30%,管理费率远远 低于恒顺醋业。
在营销方面,上半年,恒顺醋业的广告促销费为0.4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44%。海天味业为5.06亿元,占比为5.35%。
总体而言,海天味业拥有全国性销售网络,已100%覆盖了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在中国内陆省份中,90%的省份销售过亿,渠道覆盖率之高可见一斑。与之相比,恒顺醋业要逊色得多,至今尚未建成覆盖全国的渠道。
值得一提的,在一些商超,海天、李锦记、山西老陈醋等调味品被放置在醒目位置,而恒顺产品被“隐藏”在角落里。
如今,恒顺醋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竞争。除了山西老陈醋、四川保宁醋等中国四大传统名醋竞争外,海天味业等调味企业也杀入醋业市场。2017年,海天味业通过并购镇江丹和醋业,杀入恒顺醋业大本营。
醋业之争烽烟四起,恒顺醋业在1.5亿元购买镇江城建债券后,又耗资0.44亿元收购恒顺商场,另外出资6.17亿元购买理财产品,账面资金不足的恒顺醋业似乎又在试图多元化之路。掉队的恒顺醋业,是否能保住醋业霸主之位,令人担忧。
(责任编辑:郭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