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所谓“儿童食品”大多数只是噱头

  • 发布时间:2016-04-07 09:32:49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杜妍

  近年来,以儿童为主要消费对象的食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且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人们对膳食质量要求的提高,儿童食品在孩子们膳食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但由于大多数消费者缺乏相关知识,以及一些生产商销售商打着儿童食品的幌子,将一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食品推向市场,使儿童食品消费存在安全隐患和消费陷阱。

  尚无儿童食品相关标准

  儿童饮品、儿童酱油、儿童面条、儿童饼干、儿童奶酪……这些打上“儿童”头衔的食品正是商家抓住了父母“要给孩子最好”的心态,品类倍增的同时,身价也水涨船高。儿童食品应指专为儿童年龄段特别生产的食品,由于儿童身体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因为对食物营养要求较高,所以相应的食品品质一般要求都非常严格。然而食品穿上“儿童”外衣却不等于“儿童食品”。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臧全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针对3岁以上儿童食品的相关标准。0到3岁关于婴幼儿奶粉和辅食的相关食品标准是有明确文件和依据的,而3岁以上的食品生产和包装标签标准是以成人食品相关标准为依据的,并没有细分到各年龄段。所以商家生产的“儿童食品”是按照营销需要自行在标准范围内进行的调整和宣传。不排除有些儿童食品是商家用心按照儿童身体成长需要设计生产,但按我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特殊人群除3岁以下婴幼儿,还有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等年龄段的划分,不同阶段身体生长发育和营养所需并不相同,所以家长在选购时不容易辨别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臧全宜表示,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食品标准,以指导商家和消费者。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静提交了《关于尽快完善儿童食品安全标准保障儿童食品安全》的提案,建议尽快完善儿童食品安全标准。这个提案基于的现实背景是目前我国除3周岁以下婴幼儿必需食品外,尚无有关“儿童食品”的概念和相关标准。

  据彭静调查,目前我国针对儿童食品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较为有限,“其实市场上标榜的儿童食品与普通食品差别并不大。”彭静说。也就是说,即便是添加了钙、锌、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其用量也达不到有效剂量。更有不少厂家为了刺激儿童的消费欲望,在生产中人为添加大量的人工合成色素、甜味剂等添加剂,颜色上吸引儿童,口味上“诱惑”儿童,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对于任何食品。风味口感都至关重要。儿童食品的‘功效’,是用来吸引父母的。绝大多数的小孩子,不会因为‘吃了营养好’而去喜欢不好吃的食品。儿童食品要能卖出去,在外观、风味、口感上吸引小孩子,才是成功的关键。很多情况下,风味口感的提高,都要以增加‘不健康’的成分为代价。比如说,‘增加甜味’是吸引孩子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手段;‘酥脆’是孩子们更喜欢的口感。二者的获得,基本上是以增加糖和脂肪来实现……”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介绍。

  云无心认为,大多数的“儿童食品”都是营销噱头,除了让家长们通过多花钱而获得“关爱孩子”的心理感觉,在营养上的价值微乎其微。甚至为了获得吸引孩子们的风味口感,营养组成方面可能还不如普通食品。对于家长们来说,不要被眼花缭乱的“功效”迷了眼,认真地看看营养标签和成分表,了解一下它的不同之处,并不难判断出其高价的原因是否名副其实。

  “特别是在制定食品添加剂标准的时候,通常是以60公斤成人为标准制定的,而儿童的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排解能力差,按照成年人的标准摄入添加剂,将给儿童健康带来风险。”彭静表示。

  儿童食品其实“不儿童”

  在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关注的今天,家长在给孩子选购食品时,只要看到冠以“儿童”二字的食品,就认为这代表着更安全,为此这类产品也更受家长的追捧。而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儿童食品时,家长又需要注意什么?

  以儿童常食用的奶制品为例,有一款“香蕉牛奶”,从名字到淡黄色的外观,都给人一种“好喝”的印象,而且直观感觉就是香蕉和牛奶的配搭,那么真实情况如何呢?

  通过配料可以看到,香蕉牛奶=牛奶+水+白砂糖+果葡糖浆+浓缩香蕉汁+食品添加剂(卡拉胶、单硬脂酸甘油酯、六偏磷酸钠、食用香精……)。而正常牛奶的配料只有一种,那就是生牛乳。

  根据国家标准,每100克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2.9克,这是食品可以称为“奶制品”的必要条件之一。而香蕉牛奶中的蛋白质仅为2.4克,甚至有些牛奶饮品中的蛋白质含量会更低。所以,香蕉牛奶不属于奶制品,牛奶饮料也仅仅是饮料而已。

  而某款儿童奶配料表中,用料最多的原料是生牛乳,之后连续3个成分都是各种糖和甜味剂。臧全宜介绍,通常儿童奶中牛奶的成分在95%左右,这样看来其纯度不及普通纯奶,而甜味和糖分远远大于普通奶。

  类似假扮奶制品的“李鬼”还有很多,比如:酸酸乳≠酸奶、牛奶饮品≠牛奶、优乳≠优质乳制品,这些产品特别容易混淆。可是这些“李鬼”虽然营养价值不及牛奶,却因为添加了多种添加剂而使得口感更好,甚至比牛奶更受孩子们的欢迎。

  儿童牛奶营养摄取不及普通纯奶,反而造成了口味的加重,增加了偏食、龋齿、肥胖等不利于健康的风险。很多儿童奶中宣称含有DHA、钙等营养成分,有“益智”“健骨”等保健功能。事实上,在我国关于保健作用的宣传是需要有认证标签的,按营养标签法规,某种营养素必须达到每日参考摄入量的15%以上才能说是此种成分的来源,达到30%以上才能说是此种成分的丰富来源。

  如出一辙的是许多商家推出的“儿童面条”,打着广告说是“放心面条”,那么这究竟是商家的噱头,还是真的如商家所言?儿童面条与其他普通的面条到底有何区别?

  据相关食品专家介绍,首先从外观上看,儿童面条更细更短,煮熟后口感软烂,有利于低龄人群的咀嚼和吞咽。而成人面条(普通挂面)则粗壮了很多,口感也更劲道。主材料都是小麦粉,为什么口感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秘密就在于盐的添加上,因为盐会使面粉变得更有韧性,所以儿童面条的含盐量相对比成人面条会少一些。

  然而据调查发现,有的儿童面条含盐量竟然能够达到3%(100克面条里含有3克盐),这相当于成年人每天盐摄入量的60%,更何况对于儿童甚至低龄儿童呢?过多地摄入盐不仅会对儿童的肾脏造成负担,也会使他们养成“重口味”的饮食习惯,这种习惯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

  儿童面条的配料有小麦粉、水、食用盐、食品营养强化剂。不同的儿童面条会有不同的营养强化剂,如加锌面条的强化剂是葡萄糖酸锌,加铁面条的强化剂是葡萄糖酸亚铁,加钙的则可能采用碳酸钙等。如果一款面条为“钙铁锌面”,消费者也不难推断出里边添加了什么。而普通面条的配料中通常只有小麦粉、水和食用盐。

  也许有消费者觉得,既然国标缺失,那就海淘进口儿童食品吧。事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据了解,2月25日,质检总局发布了2015年度目录外进出口商品监督抽查情况,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进口商品质量状况不容乐观。近日,中国质量报记者也从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了解到,珠海口岸去年检验进口食品3657批,共检出不合格产品279批,不合格率为7.6%。珠海口岸位列全国拦截问题食品的十大口岸之一。

  在今年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珠海检验检疫局香洲办对此前查出的10批不合格进口食品实施监督销毁。此次销毁的进口食品重约2660公斤,货值39.93万港元,涉及杏仁饼、巧克力、蛋卷、花菇、八仙果等产品,主要来自泰国、日本、韩国等地区,不合格原因主要为微生物、重金属项目超标或添加剂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等。

  期待完善相关标准

  诸如儿童食品“不儿童”的例子,还可以找出很多,再加上花花绿绿的食品外包装,酸酸甜甜的口感,这些食品往往深得孩子和家长的青睐,而其营养价值则实在是名不副实,面对越来越多的儿童食品,消费者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国家标准的缺失。到目前为止,我国有针对于婴幼儿奶粉、辅食的安全标准,年龄层次覆盖的是0~3岁。而对于3岁以上儿童的食品,并未出台相关的食品标准。而普适性的国家标准则是针对成年食品的,其中并不包含与儿童相关的内容。

  关于什么是儿童食品,儿童食品的安全以及各项营养指标要达到怎样一个程度,在缺乏标准的前提下,这些都无从谈起。厂家给食品冠以“儿童”的帽子,仅仅成为了一种吸引人购买的噱头,而其实际并非“儿童专用”。比如大部分儿童酱油所遵循的国家标准为《GB 18186-2000酿造酱油》,这是我国所有酿造酱油都必须遵循的国家标准。而“儿童水饺”的制作标准是《GB/T 23786-2009速冻饺子》,除了个头稍微小一点,其他与“成人水饺”几乎无异。

  彭静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对现行的儿童食品标准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采用不同的标准,量身定做儿童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特别是严格限制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杜绝儿童食品中农药残留,抗生素、激素、重金属含量超标。通过制定和实施更加严格的法律规定和标准规范,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生产和研发更多适合儿童食用的安全、营养均衡的食品。

  此外,有消费者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要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产品外包装或说明中履行注意提示义务。除明确标注食品配料表、营养成分和能量值等情况外,如果生产的食品主要针对儿童,还应通过标签说明,是否含有添加剂,添加剂的剂量及安全等级,最好按每公斤体重标注每天推荐食用限量,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孩子享受安全健康美味的食品。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无论对儿童食品安全实施多严格的监管都不为过。”在严格监管,严惩儿童食品安全犯罪上,彭静提出,对违反儿童食品监管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按上限实施严惩,使那些不良食品企业和个人不敢冒违法的风险。相关部门要加强源头监管,建立健全联合执法的有效机制,将联合执法贯穿生产加工、质量检验、市场流通、重点查处的全过程,使不良食品无处藏身。

  理性消费才是上策

  有关部门对儿童食品消费作出以下提示:

  一是正确选择儿童食品的购买场所。要到有经营资格、信誉好、讲诚信的商场、超市购买,而不去光顾地摊、流动商贩。

  二是不盲从于过度的宣传。儿童营养主要应从一日三餐中获得,如食物成分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都可以保证人体机能的新陈代谢,因此如果没有特殊需要,无需过度滋补。

  三是正确挑选儿童强化食品。儿童强化食品是3岁以下还不能正常进食以及没有足够户外锻炼机会的宝宝长期食用的食品。在购买时首先要注意不同年龄层的儿童需要,然后注意营养素强化种类和强化量,超出儿童生理摄取量会引起中毒。

  四是要分清食品的成分和功能。不少家长往往分不清乳制品与乳饮料,误用乳饮料代替奶,用果汁饮料代替水果,但它们的区别非常大。

  五是不要过分追求外观过于鲜艳、好看的儿童食品,因为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生产的环节越多,添加的原料也越多,潜在的伤害会越大。

  六是在购买时要认真查看配料表、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有无警示性语句等。

  七是主动索要并妥善保管购物凭据,在发生意外时可作为维权的证据。

  家长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性消费,高价不等于质优,不要把孩子的营养寄希望于儿童食品上。

  有关专家还建议,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证孩子的饮食多样,就可以基本满足全面均衡的营养需求。购买儿童食品最大的考虑在于食品的安全性,而实际上,最安全的食品往往来自自家的厨房。所以家长不妨多下厨房,亲自为孩子烹饪又营养又放心的儿童食品。

  另外,要适当地学习一些营养学知识,了解孩子对几种重要营养素的需求量。在选择儿童食品的时候,仔细阅读营养标签,看“配料表”中标出的内容,将“营养成分表”中的营养素与身体需求相比较,才不会中了“李鬼”的招儿。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