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减配这事怎么看

  • 发布时间:2015-08-18 09:32:41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减配这事怎么看

  □ 胡立彪

  每当一款新车出来,厂家都会宣称相比旧款增加了哪些新科技、新配置,给人一种“加量不加价”的感觉。但事实上,“价”可能的确没加,而“量”是否真的加了,却保不准——你若知道厂家常干减配这事,就该明白它“加”给你的“量”或许会是负值呢。

  最近有媒体调查发现,被视为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在欧美国家强制要求安装的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在我国却被诸多厂商置于减配名单中,马路上奔跑着的此类减配车,潜藏了不小的交通事故隐患。公开信息显示,美国一家公路安全机构对全美数十万起车辆理赔事故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电子稳定系统可以避免43%的致命碰撞事故,56%的致命单车失控事故以及高达77%至80%的致命翻车事故。

  事实上,影响行车安全的减配,人们听到比较多的还有轮胎降级、防撞钢梁变细变薄甚至干脆去掉、车内阻燃材料用阻燃性能差的劣质材料替代、独立悬架变为非独立悬架等。想想看,这些埋下安全隐患的减配,是不是一下子就抵消了新增配置的价值,让整个新车掉了价?

  当然,万事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减配这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往根本上说,汽车厂家增配减配都是为了适应市场,满足需求,最终也都要体现为价格。车子配置高了、配置好了,必然卖得就贵,目标销售对象因此会收窄,竞争力也会降低。为此,一些车企就从营销策略上想办法,通过减配拉低汽车的起步价,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这种策略还可以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在低碳环保的大背景下,汽车产品应该去豪华化,走出“技术过剩”或“配置过剩”的误区。有人说,许多欧系车到中国市场之后,国产同款车型的配置的确是减少了,或者降低了,但是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反而更合适。要知道,德国高速公路不限速,所以对车的性能要求非常高,但这种高性能在中国发挥不了作用,显得有些“过剩”。如果进行适应国内市场的减配,那么车子结构简单了,维修养护成本也低了,而实际开起来也感觉不到有什么差别。

  这样看来,减配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这种合理性是有范围、有限制的,不能出圈儿,否则性质就变了。如果厂商仅是出于成本控制考虑而对舒适性、功能性配置进行缩减,比如将真皮座椅降为织物座椅,这完全可以接受,但在安全、技术方面减配,像前文提到的那几个方面,这就绝对有问题了,属于偷工减料行为。

  现在问题来了:判定减配合不合理,那个圈儿应该怎么划呢?让逐利的企业自我权衡、自我掌控显然是不行的,必须要靠政府监管部门以法律的权威划出清晰的圈线。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关于汽车配置方面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和标准并不健全,例如对于汽车是否安装电子稳定系统并无强制性要求,这就给企业打减配擦边球留下了空间。所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已是当务之急。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