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从“劳动力”到“员工”

  • 发布时间:2015-07-15 09:34:00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杨 涛

  “采掘劳动力”这个称谓,对煤矿工人来说,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词,在许多煤炭企业印发的劳动人事管理文件、制作的橱窗、宣传资料和各类会议上,这个名词出镜频率颇高,俨然已成为煤炭企业采掘工人群体的代名词。

  但就是这个已经耳熟、眼熟的名词,却让在某煤矿干了近20年采掘工作的邓庭华师傅很不快。在他看来,“采掘劳动力”这个词让他感到了采掘工人群体与煤矿其他工种群体之间的职业地位差距,产生了一种被歧视的不平等感。“矿上为什么只是把我们采掘工人称为‘劳动力’?而矿内其他岗位工种人员却被统称为员工?是不是煤矿采掘工人是只知道干活拿钱的劳动力?还是煤矿采掘工人就是傻大黑粗的代表?”他这样反问。

  在有些人看来,从“采掘劳动力”到“采掘员工”,这两个称谓之间只是一字之减,属于旁枝末节的小事,但是,笔者所在煤矿的很多采掘工人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这说明了矿上对采掘工人群体的人文关怀,让采掘工人群体有一种被重视和被尊重的感觉。

  长期以来,煤矿给人的印象是事故多,环境苦脏累,愿意干采掘的人越来越少。如今煤矿都不同程度存在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实际上,很多煤矿难招难留的基本上都是艰苦岗位的采掘工人。因此,很多煤矿如今都发出了采掘工人“留不住”“招不进”“管不好”的呼喊,可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探究过吗?

  在煤矿,采掘工人除了面临艰苦的工作环境外,在有些煤矿各工种岗位上成为了“二等公民”,导致各岗位身份不平等,采掘工人认同感淡漠,归属感不强。“采掘劳动力”这个歧视性的称谓依然存在,歧视性的制度依然存在,伤害了采掘工人的感情。

  现在很多煤矿采掘区队极度缺员,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和完成生产任务,往往通过加班奖励或者超产奖励等手段,或者采取提高采掘队人均月出勤率、提高月度保勤奖的保勤个数等措施,个别区队甚至让采掘工人转轴转上班,很多采掘工人很长时间得不到休息,疲劳上岗。

  在有些煤矿的采掘区队,采掘工人工资分配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分配基本上是管理干部说了算,采掘工人普遍反映分配的透明度不高,各种扣、罚款名目繁多,管理上以罚代管。比如,完不成当班任务要罚,完不成月度出勤率要罚,就是学习笔记没记好也要罚,采掘工人颇多怨言。

  正视采掘工人的呼声和诉求,切实提高煤矿采掘工人的地位,力所能及地帮助采掘工人解决一些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煤矿给予他们的人文关怀,应该成为煤矿各级管理者的责任、义务和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

  相对于过去,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很多煤矿也在为此做出改变,包括笔者所工作的煤矿也已开始用“采掘职工”“采掘员工”来代称原来的“采掘劳动力”,得到了包括采掘工人群体在内的广大煤矿员工的认可。

  从“采掘劳动力”到“采掘员工”,这两个称谓一字之减的变化,或许并不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但至少是一种进步,折射出的不仅是采掘工人根扎一线、奉献煤矿职业精神的觉醒和重塑,也传递出采掘工人对煤矿发展方式的期盼和渴望。煤矿应该顺势而为,积极引导和行动,让采掘工人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中流砥柱,继而成为煤矿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