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企业走出去要有“留学生”心态

  • 发布时间:2015-05-26 09:34:30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观察家

  □ 胡立彪

  中汽协的数据显示,4月我国汽车企业出口6.16万辆,比上月下降11.8%,比上年同期下降21.5%,该月降幅是今年以来的月度最大降幅。其中俄罗斯市场表现最差,4月中国各品牌同比下跌近70%。虽然这只是一时的表现,但足以显露中国汽车品牌国际化的艰辛。而汽车出口的现状,也足以窥见整个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任重道远。

  实际上,凭借着价格优势,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曾一度表现良好,到2012年时达到66.12万辆。应该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成也低价,败也低价。这些品牌的产品并没因出口就变得更好,产品廉价而可靠性差的问题也从国内出口到国外,再加上恶性的价格竞争,中国品牌在国内销量连跌的问题也出现在国际市场上。如今在这些国家,中国汽车品牌形象难言令人满意,在国内廉价、入门的品牌形象也同样印在外国人心里。

  有位企业负责人在被问起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时,这样回答:“走出去都是有风险的,我们一定要慎重。首先要搞清楚企业走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根据不同的地域采取不同的办法。但拿出去的产品一定要是好产品,它不能有损中国制造的形象。”必须承认,这么多年确有不少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并没有拿出多少好产品,当然也就无法为中国制造形象加分了。

  在经济新常态下,面对愈发严峻的出口形势,我们的企业必须进行深刻反省。如果说以前我国许多外向型企业大都是以低价拼打,把有钱赚当作唯一目的,是邋遢的外出“打工仔”,那么经过多年海外市场历练之后,如今他们应该开始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并划出一条“不损中国制造形象”的底线,而内外兼修的同时,在心态上也应转化为出国深造的“留学生”。

  当然,做“留学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国际市场纷争纠葛,中国制造的整体外部环境并不乐观。由于种种原因,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产品尚无法达成理性而统一的认知。过去数年中,发生在宠物饲料、牙膏、玩具等个别产品领域、个别企业身上的个案质量事件,都被放大后“统一”到“中国制造”这个与国家形象相关的泛指词语上,使海外消费者对整个中国产品产生信任危机,中国制造的国际处境因此陷于被动。

  剔除那些涉及政治、贸易、外交、文化等诸多参与进来的复杂因素,中国制造的不利遭际,也有自身质量问题的羁绊。前文提到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廉价而可靠性差等问题,也使得国内民众开始深刻检讨此类中国产品的现实处境。也就是说,中国制造面临的质量追问,是来自国内和国外两个方向的,而“好产品”与“好形象”的逻辑对应,也应该是内外普适的。与传言日本企业“把最好产品留给国内,次好产品卖给美国,三流产品推向中国”这种广受诟病的做法不同,我国一些企业反其道而行之,习惯“产品外销遵循竞优策略,内销遵循竞次策略”,这种内外有别的思路也特不招人待见。其不良后果之一,便是对中国制造抹黑。要知道,国内外两个市场向来是互通的、一体的,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内销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必然在外销市场引起轩然大波。历数近些年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几乎都是先在国内市场引爆,然后涉及港澳进而在国际市场上产生恶劣影响,最终损害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

  因此,舍得资金投入不断提高生产水平,提升民族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为中国制造加油,这是我们要下功夫的一个方面;而加大国内市场的质量监管力度,不让假冒伪劣产品及恶性质量事件出现,以免又让中国制造“漏油”,这是更需要下功夫的一个方面。根源上讲,维系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声誉,办法还应该回到国内市场找。这不是花钱投放一两个广告可以解决的,也不是集中力量塑造少数几个企业品牌能够扭转的,它需要企业和政府从基础的工作抓起,从夯实中国制造的产业根基做起。

  现在企业既然已经开始走出去,就要保持“留学生”心态好好向国外优秀企业学习,向国际市场取经。学来了真本事,还怕赚不来钱?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