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宗庆后2014年两会建议和议案(5)

  • 发布时间:2015-02-28 17:22:18  来源:中国网财经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时习

  8、关于进一步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建议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宗庆后

  教育问题是民生的重中之重,高等教育尤为如此,因为它关乎到人的成长和成才,关乎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改革开放30年多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影响到大学教育的质量,使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一、目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大学校园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追求物质享受

  当前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一些不良风气都在冲击着大学生们的观念,“钱”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因贫富差距在校园生活中体现无余,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为了支付高额学费,不得不省吃俭用、打工挣学费,另一部分富家子弟却开豪车、穿名牌,种种现实很容易让人产生心态不平衡,不安心学业,甚至会认为不公平而对社会产生不满。

  2、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体系使大学教学质量不断下降

  当前高校对教师考核重科研轻教学,对教师的考核科研经费、论文等占70%以上,而教学任务占比不到30%,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为了生计和前途教师们忙于跑课题、写论文、拉科研经费,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职工作,不少学生也都在为教授打工挣钱,无心学习。教师不能安心教学,学生教育质量也自然大打折扣。

  3、严进宽出的大学教育机制使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

  大学时期是培养一个人观察力、理解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但我国长期实行的“严进宽出”的大学招生、培养制度,反正不管好坏都能毕业,使得一些辛辛苦苦考上大学的学生,进了大学后放松了学习,结果亦没有真正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毕业后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为进一步提高大学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建议:

  1、优化大学校园育人环境,提倡勤俭风尚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人生观还有很大的可塑性,价值取向也在选择之中。因此,应该进一步优化高校育人环境,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大学校园里大力提倡勤俭风尚,大学生必须做到艰苦朴素,禁止奢华消费,甚至可以统一穿校服,统一吃食堂饭,取消校园内高档餐饮消费,避免贫富差距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反差,使其安心、全心投身学习。

  2、对贫困大学生实行免费定向培养

  国家应加大高校教育投入,让那些品学兼优、没钱读书的年轻人都能享受到大学教育的权利,对来自贫困阶层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实行免费定向培养,鼓励其毕业后回到原籍就业,一方面可缓解各地区人才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另一方面亦可满足中小城市及乡镇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

  3、大学教育应实行“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

  改变目前大学考试“严进宽出”的现状,实行“宽进严出”的高校淘汰机制,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后才能毕业,让大学生从入学起就不敢懈怠,专心学习。同时,高校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培养模式等方面也应进行改革创新,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真正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提高大学“含金量”。

  4、建立合理的大学教育评价体系

  改变目前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和科研两套评价体系,教学归教学,科研归科研。对擅长科研与擅长教学的大学教师进行明确分工,实施不同的考核办法,制定适合教学型教师的薪酬体系和晋级晋升通道,通过制度设计引导教授们回归教学讲台,鼓励教师潜心教学,专心培养人才。

  9、关于推动产业下乡 实现真正城镇化的建议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宗庆后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率大幅提高,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以大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为中心的城镇化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由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打工,但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使他们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大城市也无力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在大城市安家立业,并没有实现真正转移,也没有真正实现城镇化。同时,大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还造成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教育医疗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农村也衍生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土地闲置等若干问题。

  因此,建议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规模,积极推进产业下乡,让2.6亿农民工回家乡就业,实现就近转移,同时带动教育医疗文化和人才下乡,并在此基础上规范土地流转,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通过优惠政策积极推进产业下县。

  国家在规划产业布局时,应将国家重大项目和制造业产业链从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转移,同时通过一定的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向县镇集中,引导就业主体向中西部、内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实现劳动力就近转移,同时企业还可以实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县镇的发展中,要注意合理规划,坚决杜绝以城镇建设为名侵占农业用地。

  第二,推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下乡,吸引和鼓励人才下乡。

  通过产业下乡,带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基本服务资源在中小城镇的落地,提高中小城镇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使人们在中小城镇可以享受和大城市一样的生活质量,吸引他们下乡。同时,政府应参考借鉴大城市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的做法,制定一些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中小城镇工作,既能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又能给产业下乡以切实的智力支撑。

  第三,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规模,调整大城市定位。

  国家在制定大城市发展规划时应限制其发展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审批,并调整大城市考核指标,逐步降低GDP、财政收入等数据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将大城市的功能定位于研发中心、金融中心和总部经济,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降低人口聚集,实现资源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促进中小城市城乡统筹,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

  在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的过程中,鼓励进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全方位覆盖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试点改革,对已在城镇就业并已实行社会保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可将他们的土地进行流转给务农的农民进行继续种植,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同时给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一定的补贴,让他们在城镇购房,并转为城镇户口,让他们安居乐业,真正实现从农民转向市民。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