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3月22日,首届“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 - 上海前沿科学交流会”成功举办,汇聚亚洲青年科学家,通过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等院所机构及科技企业的深度参观研讨及学术交流,促进亚洲青年科学家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搭建产学研融合的对话平台,共同探索科学与科技发展趋势。依托上海科创生态优势,打造国际合作与科技突破的实践范例。

其中,3月22日上午,由未来论坛、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主办的“探索科技新前沿论坛”隆重举办,论坛聚焦AI for Science、未来健康与未来能源等前沿领域,汇聚国内外顶尖科学家、产业领袖和投资专家,构建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平台,共同把脉未来科技发展的脉搏。
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李政道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和发起人之一,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平台,不仅为青年科学家提供资金支持,更为他们创造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搭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桥梁。
在AI for Science环节中,普林斯顿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教授王梦迪以《大模型推理与Al for Science》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分享其在跨学科创新领域的宝贵实践范例。她回顾了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大模型在解码过程中的控制策略,以及如何通过强化学习提高模型的效率、对齐性和智能水平。
在“未来健康”环节中,北京大学助理教授、2024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生命科学研究员韩梦迪以《柔性、可变形生物电子器件》为题,介绍了一系列具有先进传感能力的柔软、可变形的生物电子器件。这些柔软、可变形的生物电子器件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和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有力工具,在未来有望助推新的数字生物标志物的挖掘。
在“未来能源”环节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汪磊以《电催化的可持续发展》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目前,已有大量卓越研究致力于从可再生且清洁的能源中获取能量,例如太阳能、风能和热能。汪磊教授实验室聚焦于开发催化过程,以将这些清洁能源高效地储存为具有高能量密度的化学物质,并研究相应的逆过程,即如何高效地从这些化学物质中释放出清洁能量。科研人员所获得的科学洞察将为开发可变革能源格局的技术奠定基础,并最终为减少碳排放做出贡献。
下一代颠覆性创新在哪里?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的回暖和对中国科技公司的重新评估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他也提醒大家,这一趋势的可持续性取决于中国在科学研究、工程创新和产业转化方面的长期优势。他强调了人工智能领域创新范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投资模式和科研模式的深远影响。

论坛尾声,未来论坛理事会2025轮值主席、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表示,青年科学家们正以“颠覆者”的姿态,重新定义科学的可能性,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AYSF),正是为了赋能这些“Future Star”。过去两年评选出的24位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地的青年学者,已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展现了惊人的潜力。2024年起,项目更拓展至交叉学科,为颠覆性创新播下更多火种。未来论坛希望为科学、技术与资本、产业搭建对话平台,通过资金支持、国际交流与跨学科协作,支持青年学者“探索科技新前沿”,让实验室的微光淬炼成影响世界的光亮。
(责任编辑: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