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范显斌 记者彭东海)近日,新乡胖东来超市所售一款配料表标称只有“红薯淀粉和水”的红薯粉条,被连续检测出铝残留数值异常,这个结果虽然还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但已经远远超过了红薯的铝本底值。胖东来官方回应:产品符合国标,或因“红薯淀粉加工时,水分蒸发导致铝元素浓缩的物理性富集现象”。

《中国食品安全网》食安特报栏目组接到消费者反映后,对新乡胖东来超市所售的柳絮牌红薯粉条情况,展开了近三个月的监测。这款红薯粉条配料表非常干净,只有“红薯淀粉和水”,相当于“零添加”。然而我们先后将这种红薯粉条的两批次样品送检后发现,铝残留含量分别达到78.6mg/kg 和 69.8mg/kg。这一数值虽处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所规定的≤200mg/kg 限量范围之内,但显著高于红薯铝本底值(平均约20mg/kg)。

2024年12月20日检测报告结果截图

2025年2月13日检测报告结果截图
据了解,铝本底值指的是在自然状态下,食品原料自身所天然含有的铝元素含量。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曾提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此前进行过食品原料中铝天然本底含量调查,旨在为监管判定食品中是否非法添加含铝食品添加剂提供科学依据。其中,红薯铝本底值平均约 20mg/kg 这一数据,来源于相关专业的检测及评估汇总,在行业内被广泛参考 。
那么,这款配料表干净但铝残留异常的柳絮牌红薯粉条,是否涉嫌配料表造假?针对此问题,中国食品安全网本着对胖东来品牌方认真负责、查找真相、解决问题的态度,于3月21日向胖东来官方发出书面协查函进行求证。
3月23日,胖东来官方客服作出回应称:“针对柳絮牌粉条铝含量问题,公司非常重视,我们已对粉条成品与原料进行了多次核实与论证,并将相应的产品及原料送检,商品符合国家标准,且该供应商符合胖东来的合作标准。经胖东来检测,商品铝含量值远低于国家标准,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对于外界提出的铝含量高于本底值的疑问,胖东来官方进一步解释:“在红薯淀粉加工过程中,水分蒸发会导致铝元素浓缩,属于物理性富集现象。此外,红薯淀粉中的微量铝元素,来源于种植土壤、灌溉用水以及自然环境本底等因素,这些因素致使铝残留量不均,属于天然存在的现象。”
不过,当《中国食品安全网》食安特报栏目组要求其提供相应批次的检测报告时,工作人员以内部资料为由予以拒绝。
《中国食品安全网》食安特报栏目组调查发现,在红薯粉条加工行业,企业为使粉条的韧性更强、透明度更高,普遍存在添加明矾的现象,但使用者都会在配料表中标明“硫酸铝铵”或“硫酸铝钾”,也就是俗称的铵明矾和钾明矾。
国家对此监管也有明确的规定,就是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明矾(硫酸铝钾或硫酸铝铵)作为合法的膨松剂、稳定剂,可在粉丝、粉条生产过程中,依据生产需要适量添加,同时规定食品终产品中的铝残留限量为≤200mg/kg。
这种加了明矾生产出来的粉条铝残留量远远超出食物自身所携带的铝本底值。从健康风险角度分析,长期过量摄入铝元素,极有可能对人体神经系统与骨骼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大大增加罹患老年痴呆、心血管疾病等严重疾病的风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绿色食品行业标准《绿色食品 淀粉及淀粉制品》(NY/T 1039—2014)对铝含量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明确规定铝(以Al计)不得检出,检测限为<25mg/kg,充分彰显了绿色食品在质量与安全方面的高标准与严要求。
此次被检测的柳絮牌红薯粉条,其配料表仅标明 “红薯淀粉、水”,并没有标称使用明矾类添加剂。如果从理论层面来讲,若生产过程中未添加明矾,红薯粉条成品的铝残留含量不应显著高于原料铝本底值。
与此同时,《中国食品安全网》食安特报栏目组也针对市场上一些未添加明矾类生产的红薯粉条展开监测,监测数据表明,未使用明矾加工的红薯粉条铝残留最低约为 6mg/kg,最高为42mg/kg。而此次柳絮牌红薯粉条的检测值,虽未超出国标限量,但相对于未添加明矾的粉条铝残留量,却高出了两三倍。
对于这部分超出正常范围的铝含量成因,由于胖东来官方不肯提供其内部自查自检的数据,所以真实原因至今尚不明确。本网对此将继续关注。(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责任编辑: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