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再掀高潮:"浦东18条"出炉 四大集团重组
- 发布时间:2015-06-11 18:3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张恒
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再掀热潮,以浦东新区为代表的区级国资系统率先发布方案并将展开大动作。
6月11日,上海浦东新区召开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工作会议,正式发布浦东国资国企改革“18条”,首批直属公司改革方案显现端倪,筹划已久的浦东国资国企改革大幕正式拉开。
上海一位国资研究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浦东新区的国资改革方案是在“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的基础上制定的,又结合了浦东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提出了若干企业的具体改革措施,显得较为务实。
受浦东新区国资改革消息影响,6月11日,浦东国资委旗下上市公司浦东建设(600284)、上工申贝(600843)股价涨停,并带动其它上海国资概念股全线上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同属浦东国资旗下的外高桥(600648)、浦东金桥(600639)已经公告因重大事项停牌。
设立区级国资流动平台
据澎湃新闻了解,6月11日浦东国资改革大会 公布了首批改革方案,并确定了5大改革重点:
一是优化国资布局,服务自贸区与科创中心建设,满足浦东生产力布局要求,推动区域开发与产业发展。按照大会公布的方案,将南汇工业园区公司并入金桥集团,在继续做好上海自贸区金桥片区和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以金桥集团为龙头重点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上海自贸区外高桥片区的开发建设主体——外高桥集团,目标是打造战略目标明确、治理结构规范、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竞争优势突出的国有投资控股公众公司,以市场化手段更好地服务自贸区建设。
二是强化分类监管,实施分类改革,进一步推动企业契约化、市场化、去行政化。几乎与改革意见同步,浦东新区实施了浦东科投公司的分立改制,分立出来的新科投公司,作为市场化投资主体,引进了上实集团和经营团队持股,专注于IC、生物医药等行业并购重组;分立出来的新兴产业投资公司,则定位于功能性科技创业投资平台,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
本次大会公布的第一批改革中,包括调整金桥集团与股份公司的关系,构建功能与市场两个平台,实施分类改革、分类运营。改革后的金桥集团定位于政府功能性业务运行载体,股份公司进一步强调市场化公司定位和走出去发展,以创造股东价值为主要目标,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资本回报率。
同时,设立区级国资流动平台——上海浦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国资系统内市场竞争类企业的股权划转至平台,履行资本管理职能,通过规范治理结构,优化企业监督,加强市值管理等手段,实现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和价值提升。
三是实施大集团战略,打造一批主业优势明显、组织架构合理、管控体系健全的战略性集团公司。按照南北对接、同类整合、做强功能的原则,将南发集团划入浦发集团,进一步强化投融资和城市建设功能。将海洋高新公司并入港城集团,优化临港地区国资布局,重组后的港城集团,成为区级国资在临港主城区唯一的基础开发、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载体,对海洋高新公司开发区域的投入力度将大幅提升。
四是进一步优化国企领导人员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同步出台的《浦东新区直属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浦东新区直属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任期制管理办法》等四个配套文件,重点针对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五是国资委的“自我革命”,通过放权授权,转变监管方式,优化出资人职能,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分类科学、权责明确的国资监管体系。
加快发展混合经济,推动开放性市场化重组
除了上述具体思路,浦东国资国企改革其它亮点也颇多。
围绕“国有资本”这一主题,浦东提出要以资本化为导向,以市场化为手段,聚焦区域开发,在“科学布局、混合发展、高效流动”三个环节加大改革力度。
提高国资在临港、中部等重点区域比重,推进直属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能级;加快国资从无优势、小规模产业退出,聚焦基础性、功能性、先导性领域,发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混合经济,推动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择优引入战略投资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浦东开发建设;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提高资产证券化比例,加快上市公司产业转型步伐,提升国有资本影响力和行业地位;促进国资高效流动,打造适合浦东特点的综合国资运营平台,跨主体、跨系统整合资源,开展资本运作,实现股权有序流动。
围绕“体制机制改革”,意见提出要以专业化为导向,以契约化为手段,对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此次改革的核心是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将国资国企改革与新区重大任务结合起来,按照“总体筹划、一司一策”原则,成熟一批,推出一批。
统计数据显示,浦东新区企业国资总量约占上海全市的9.2%,占区县级35.5%,其中直属企业22家,包括陆家嘴集团、金桥集团、张江集团、外高桥集团、浦发集团、港城集团、浦东土控集团、上工申贝集团等,国资总量达到134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