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证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号:  

壳公司坐地起价成奇观 与老板洽谈须交千万见面费

  • 发布时间:2016-04-25 08:19:02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刘小菲

  47家壳公司股价一月普涨四成,各路资本疯狂找壳有公司4天提价2亿元

   “一壳难求”正成为资本市场上的奇观,如今,甚至疯狂到跟壳公司老板见面也要价千万。

  “简直太疯狂了。” 4月20日下午,华中一私募基金经理陈耿(化名)见到长江商报记者满是感慨。陈耿说,3月份以来,各路资本都在找壳,不少壳公司因此待价而沽、坐地起价。

  事实上,壳资源交易确实火爆。一周来,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A股约47家具备壳资源潜力公司,自3月份来股价普涨约四成。4月21日,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总经理郑先生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今年3月份以来,各路资本爆炒壳资源,导致一些垃圾壳公司、僵尸企业股价被炒上了天。

  多名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壳资源遭爆炒的背后,是注册制、战略新兴板推出未达预期,大量中概股正处在回归路上,叠加企业并购重组增多,僧多粥少局面导致壳资源供给吃紧、壳资源生态畸形。

  如何破解壳资源畸形生态?上述专家认为,应加快推出注册制,尽快缓解上市公司资质的稀缺性,同时完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挤压垃圾壳、伪壳的存在空间。

  股价4天涨超10%,壳公司坐地起价加价2亿

  今年来,资本市场的火热并非是投资者的涌入、股价的上涨,而是爆炒壳资源以及壳交易价格的持续攀升。

  华中一私募基金经理陈耿曾梦想拿下一家公司的壳。上月中旬,他接触到北方一家公司负责人。不过,只见了两面,对方就不愿再见他。

  陈耿透露,对方持有公司25.75%股份,是控股股东,公司近四年扣非净利润为负数,主营业务持续下滑。按照惯常的操作手法,他的出价略高于市场价。第一次,对方要求陈耿加价1个亿,陈耿答复称再商量。没想到,4天后,该公司股价上涨13%。第二次见面,对方一口就提价2个亿,双方不欢而散。

  “大家都在找壳,壳资源已经是奇货可居。”陈耿说,3月份以来,各路资本都在找壳,不少壳公司因此待价而沽。陈耿称,虽然上市公司经营陷入困境沦为“壳”,但一些壳公司老板牛气得不得了。他曾听一位私募圈朋友称,因为有近20批人上门洽谈,一家壳公司老板甚至要求上门者交纳千万元见面费。

  “那家公司壳比较干净,市值40多个亿,如果能拿下来,获利不会少。”陈耿向长江商报记者透露。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了解到,不仅仅是众多私募在找壳,除了券商外,还有大量的知名、不知名的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在找壳。

  4月18日,国内某知名资本董事李先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本月初,朋友介绍了四川一家壳公司负责人。公司从事持续低迷的采掘业,大股东持股28.80%。见面洽谈后,对方要价16亿,而他的底线是14.5亿。李先生称,因为急于拿壳,未对公司做详细调查。庆幸的是,并未与对方达成一致协议。

  李先生称,事后调查发现,这家公司壳资质太差,资产负债率近几年均超90%,欠有巨额债务,而且,公司大股东几经轮换,原始股东剩余资产尚未出清,这部分资产属于严重过剩产能。更为要命的是,公司牵涉多起诉讼案,短期内难以了结。

  除了一级市场找壳外,还有一些资本掮客通过二级市场拿下壳公司筹码,再与壳公司谈判,共同炒壳。

  4月21日,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总经理郑先生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近段时间,市场上壳资源一时成为紧俏之物,在此氛围中,一些壳公司老板仿佛捧着个金元宝,频繁与各路资本洽谈,但惜售心态明显。在他看来,这种生态是畸形的。

  一私募押宝壳公司,赚了深圳3套房

  在疯炒找壳、炒壳的气氛中,二级市场上的壳公司股价也被爆炒。

  陈耿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找到壳资源的资本是少数,像他一样,不少私募将重点转向二级市场上,重仓豪赌壳公司。

  陈耿透露, 押宝艾迪西,他赚取了250%的净利润,够在深圳市区买下3套房。

  国信证券一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判断一家上市公司是否沦为壳公司,除连续三年主营业务下滑外,还应从市值、连续两年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筛选。通常情况下,连续两年净资产收益率小于5%、扣非和摊薄后每股收益小于0.1元,表明公司主营业务低迷或者没有多少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较差。公司股权越分散越好,控股股东持股比最好低于30%,否则,控股股东的话语权太强,难以操作重大资产重组。此外,市值不能太高,越低越好,最好不高于50亿元,市值越高的话,对借壳方资产要求越高,否则难以支撑,重组难度大。

  按照上述筛选壳公司指标,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已发布2015年年报的上市公司中(创业板不准借壳,扣除创业板公司),有63家公司具备壳公司潜力。

  郑先生表示,壳公司还应具备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低于50%,否则也会影响重组。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A股具备壳公司潜力有47家。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3月份以来,二级市场上,这些壳公司已然暴涨,股价几乎普涨四成。如绿景控股2月29日收盘价18.63元,4月21日收盘价24.19元,涨了5.56元。

  壳公司何以能如此受宠?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业绩与股价的扭曲,除了市场资金豪赌外,也与资本方、借壳方以及壳公司方的利益分配有关,毕竟重组时发行股份时的价格,是以前20个交易日的均价作参考。此外,A股市场上市资质的稀缺性,市场各方对壳公司被借壳的预期较高,一定程度上也推动股价上涨。

  注册制、退市机制或破解畸形壳生态

  显然,爆炒壳公司会带给市场一些不良影响,诸如劣质公司股价持续走高,投资者趋之若鹜。如此畸形的市场生态,最终受伤的仍是中小投资者。

  安信证券一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注册制和战略新兴板未能预期推出,何时推出尚未公布时间表,而IPO排队的漫长时间成本让一些公司耗不起,借壳无疑是最好选择。此外,大量中概股正在回归的路上,如360等已经开始私有化,他们回归A股的捷径仍然是借壳。不仅如此,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期,大量企业需要跨界并购重组,最简单的办法是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借壳。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截至目前,正在IPO排队审核的公司超过千家。如果按照去年新股发行节奏,存量IPO消化仍需一段时间。

  其实,不少资本市场上都有炒作壳资源现象。

  上述安信证券人士称,香港资本市场作为较发达的市场,也不乏炒壳资源现象。

  不过,沈萌认为,香港市场炒作壳资源有别于A股。香港的一些资本玩家从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手中买下壳后,通常或经过一系列诸如业务资产置换、资本结构重组等手段,对上市公司里里外外进行一番彻底的清理,俗称洗壳,使得上市公司变成一家仅有少数现金、空有上市公司资质的上市公司,俗称净壳。这些工作完成后,才会发生卖壳、借壳。A股市场上的倒壳方基本上没有洗壳环节,壳公司自身的弊病没有消除,倒壳方追求利益快速兑现。

  在沈萌看来,不加洗壳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倒壳、炒壳危害性极大,反过来,或将倒逼注册制推出效率,同时加大垃圾上市公司退市力度。

  破解畸形壳资源生态,有券商人士“开方”称,借壳审核快,IPO比较慢,虽然借壳标准等同于IPO,但审核通道不同,导致出现监管套利、时间套利,借壳由此被热烈追捧。他建议,让借壳与IPO一个通道,“严格等同”。没了监管套利、时间套利,“壳”自然就没了价值,炒壳者也会一哄而散。

  对此,上述安信证券一人士认为,这个说法不太现实。借壳虽然快,但不能同时募集资金。此外,借壳与IPO一个通道,会导致企业并购重组变得较为漫长,从而影响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对一级市场是不利的。

  沈萌也认为这个说法治标不治本,属于下药不对症。在他看来,虽然套利也是因素之一,但核心还是IPO供给侧问题。记者 沈佑荣

  潜在壳资源标准

  A.连续三年主营业务下滑

  B.连续两年净资产收益率小于5%、扣非和摊薄后每股收益小于0.1元

  C.控股股东持股比最好低于30%,再不济也不能高于40%

  D.市值不能太高,越低越好,最好不高于50亿元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