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扇贝绝收疑点多
- 发布时间:2014-11-08 00:32:45 来源: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陈晶
大连獐子岛超百万亩虾夷扇贝突然“报废”,扇贝“因灾”绝收,造成三季度巨亏8亿多元,震惊中国资本市场。对于在股市打假风口浪尖上飞出的令人瞠目结舌的“黑天鹅”,调研发现,虽然獐子岛将扇贝绝收巨亏归结为“天灾”,但是上市公司靠天造假的疑点甚多。
一个“冷水团”为何说法迥异?
长期以来,股市中的农林牧渔上市公司,一直受困于靠天吃饭的窘境。在獐子岛宣布巨亏的同时,“冷水团”被立即抛出,成为亏损主因。在獐子岛的说法中,中科院海洋所10月21日的“灾情认定”被认为是一个科学证据。
然而,当事态扩大之后,中科院海洋所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这家科研机构11月 4日一再强调:獐子岛所引用的会议纪要是海洋所针对獐子岛扇贝减产所作出的几种可能性分析,当时并不知晓其扇贝已经绝收。
多位专家表示,对于獐子岛所说的“冷水团”,这种自然灾害从来没来过,“杀伤力”到底有多大等问题仍存争议。
在损失发生前后,獐子岛对于灾情监测的说法自相矛盾,令人顿生疑窦。
此前,在向股民融资时,獐子岛 2013年曾信誓旦旦地说:“对底层水温变化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然而,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4日时却表示:“‘冷水团’风险无法识别”,“我们虽然作监测,但没有高端的系统数据,海洋科学家都不能及时测出。”
缘何只有獐子岛扇贝绝收?
獐子岛超百万亩虾夷扇贝绝产,当地其他企业是否也会严重受灾?据了解,当地其他一些海产品养殖企业和个体养殖户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绝收减产。
同处北黄海的一家从事贝类、参类海产品加工的企业负责人说,他的企业常年在这一区域收购海参、扇贝,但今年并没有听说有养殖企业或养殖户因 “冷水团”遭受大的损失,从相关产品的价格看,也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在与獐子岛隔海相望的烟台,多位养殖户说,没有听说北黄海“冷水团”会对海水养殖有这么大影响。烟台牟平区养殖户孙怀存说:“没有听说过‘冷水团’。虾夷贝喜欢低温(不超过23摄氏度),港湾贝喜欢温度高一点(可以到25摄氏度)。”
与獐子岛同一海域的海阳岛也未遇到“冷水团”问题,为何“冷水团”独独钟情獐子岛,吴厚刚回答:“我们有监测平台和数据,不应该说不知道海阳岛的情况”;“我们也不是所有水田都受灾”;“我们知道他们情况,我们帮他们规划的”。
会计师意见是否可信?
在獐子岛事件中,大华会计师事务所10月31日进行了专项说明。然而,这样的证明是否可信?吴厚刚透露,因为受到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抽测盘点时,会计师只能选几个点参加。“我们选90个点,他只能跟几个点去盘点。”
“我们10月份这次大约花了一个月时间盘点,由于大浪等原因,会计师只有3天能下海去监盘。”吴厚刚说。
105万亩,30天,会计师去了3天。这意味着会计师可能只掌握了不到10%的情况,难以令人信服。
普华永道中国财务学院总监解非说,农林牧渔上市公司存货对监盘的专业要求很高,会计师去盘点移动的生物资产时,经常遇到上市公司造假忽悠,会计师自己出海去打捞鱼虾扇贝等存货几乎不可能,更别提是损失后的存货。
而受雇于獐子岛的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也并非历史清白。经证监会调查,此前,在新大地一案中,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在为新大地 IPO提供审计鉴证服务过程中,未能勤勉尽责,出具的审计报告、核查意见等文件存在虚假记载。
海底究竟播了多少苗?
有岛民反映,獐子岛在播苗时存在掺沙子的情况,这会导致实际播苗数量远低于财务报告中的数量。对此,吴厚刚避而不谈。
一名大连海洋养殖专家证实,养殖扇贝买苗兑沙的问题,这在苗种行业非常普遍,1万尾苗有7000尾就是好采购,“有七成的话就是你的采购能力很强,也可以理解那 3000尾苗对某人有好处,1万尾苗拿到4000尾或者 5000尾,那是很正常的。
多位獐子岛渔民称,扇贝苗问题很大,不仅是沙子的问题,质量也参差不齐,近年来獐子岛扇贝的品质在下降,价格也卖不上去,捞也不好捞。
按獐子岛方面提供的数据,这样算一笔账:如果每亩投放平均 6500枚苗,那么 105万亩海域就需要投放68.25亿枚扇贝苗。按照当地行业规则苗种掺假率最低的 30%计算,那么实际投放数仅为 47.775亿枚。按照獐子岛所说的每枚苗 0.08元计算成本,账面采购成本为 5.46亿元,而实际购得苗的价值3.822亿元,账面成本与实际购得苗的成本价差为1.638亿元。
这意味着,即便没有巨灾,三年前播下苗种的时候,獐子岛就注定难以实现 7.35亿元成本应该带来的价值。
据新华社
■声 音
专家称定点取样法可核实是否造假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增养殖领域权威专家称,獐子岛采用的是沿海底播增养殖方式养殖虾夷扇贝,即使遭遇北黄海冷水团,虾夷扇贝死了,不可能连壳都没有了,采取定点取样法可以鉴定养殖区域到底有没有养殖虾夷扇贝,养殖了多少虾夷扇贝。“獐子岛到底在这个养殖区有没有投苗,投了多少苗?现在鉴定技术很成熟,深度在50米左右就用鉴定采样器,采样器自身带有摄像机,可以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养殖区域,成本也不高。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国内上百家鉴定机构都可以做,十天之内就可以出鉴定结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海洋大学海底养殖领域权威专家表示。他同时呼吁在证监会的主导下,由证监会、海洋养殖专家、媒体、投资者以及獐子岛公司组成的联合调查团委托合格鉴定机构客观公正地调查,还原事情真相。
■市场微评
“靠天造假”易“死要见壳”难
上市公司公开宣称靠天吃饭令投资者不安,其中隐藏的造假可能更加让人担忧。多位审计业内人士表示,农林牧渔上市公司对存货监盘要求十分专业,一些公司借此瞒天过海,虚构存货、虚增资产一旦暴露,很有可能打着“天灾”的幌子进行隐瞒。
按照现行会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一般会在季末、半年末、年末等节点对上市公司的存货进行盘点。但与制造业上市公司存在固定仓库里的存货不同,不管是种子还是奶牛,都分布在广阔区域内。与此同时,像扇贝、鱼虾等存于海底的生物资产,监盘的专业性更高、难度更大。
虽然獐子岛表示,针对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司每年组织春、秋两季抽测,抽测方式通过拖网+水下电子摄像结合方式,但上市公司与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联合进行的存货监盘,覆盖面却很小。
在獐子岛10月31日与投资者交流时,曾有投资者要求超百万亩扇贝损失“死要见壳”。但多位审计人士认为,农林牧渔上市公司存货对监盘的专业要求很高,审计师去盘点移动的生物资产时,经常被上市公司“忽悠”,更别提让审计师自己出海去打捞鱼虾扇贝等存货。“当年蓝田股份渔业禽业养殖每亩产值高达几万元就是审计出了问题。这类上市公司遭遇损失,用天灾做借口让人很难判断。”
普华永道中国财务学院总监解非说,对于负责审计、盘点存货的会计师事务所,不仅因为一些特有行业监盘难度较大,依赖于上市公司的内控机制,同时由于大多在季末或年末节点进行盘点,对于企业存货的情况掌握可能也不是很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