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证券 > 正文

字号:  

负债率超92% 四川金顶“伪壳”难卖

  • 发布时间:2016-05-02 07:4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沈佑荣  责任编辑:罗伯特

  长江商报消息 7年累计亏损11.82亿,靠大股东3年输血10亿维持运营,至今9起诉讼仲裁案缠身

  官司缠身、连续7年营业利润为亏损的四川金顶(600678.SH)恐难靠卖壳转身。

  一周来,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出身水泥、转攻建材的四川金顶长期饱受主营业绩不景气困扰。2009年至今,营业利润已经连续7年亏损,累计亏损11.82亿元。与此同时,公司债务高悬,连续两年资产负债率超过92%。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已经沦为壳公司的四川金顶已然走上卖壳之路,仅今年以来,就有几路人马前往公司洽谈买壳事宜。

  不过,筹备27亿并购德利迅达一年多后梦碎,靠大股东海亮集团输血维持运营的四川金顶恐难靠卖壳顺利转身。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四川金顶饱受官司困扰,仅去年一年就涉5起诉讼仲裁案。4月26日,公司还公告了《合资兴办峨眉协和水泥有限公司合同》所引起的仲裁案进展情况。

  4月27日,一名曾跟四川金顶大股东洽谈买壳事宜的人士称,债务沉重、官司缠身、原有水泥资产未出清等不利因素太多,四川金顶这个壳恐难易手。

  连续7年亏损沦为壳公司

  上市23年的四川金顶发展之路并不宽敞,近7年营业利润持续亏损,累计亏损达11.82亿元。

  4月22日,四川金顶发布2015年年报,虽然业绩较前年好看了许多,去年净利润成功实现扭亏,微赚419.58万元,增幅高达111.3%,但细看发现,成功扭亏并非来自主营业务好转,而是靠变卖资产、收到补贴所致。

  事实上,近年来,四川金顶的主业越来越糟糕,亏损程度在不断加剧。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13年至2015年,公司营业利润分别为-0.06亿元、-0.29亿元、-0.38亿元。2009年至今,这一数值一直为负数,显示主业持续低迷。初步统计发现,2009年至今,公司营业利润累计亏损11.82亿元。

  主业持续亏损,四川金顶也开展了既漫长也艰辛的保壳行动。

  公开信息显示,2012年,在面临 退市之际,四川金顶通过重整成功实现了保壳。2013年,公司营业利润为-625.11万元,但营业外收支净额1105万元,实现微利。2014年,营业利润及营业外收支净额均为亏损,由此造成净利润重整以来的首亏。去年,公司相继通过卖变卖资产、获得补贴等共计3994.95万元,覆盖了营业利润-3805.67万元。

  尽管四川金顶暂时保住了壳,但日子过得很艰难。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公司资产负债率不断增高,几乎资不抵债。2012年至2015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2.28%、 81.39%、92.33%、92.03%。此外,除了同期未分配利润均为负数外,同期的每股净资产也在持续减少,分别为0.15元、0.17元、0.07元、0.08元。

  其实,四川金顶已经属于严重资不抵债,沦为壳公司。

  2015年年报显示,流动资产0.54亿元,其中货币资金0.27亿元,流动负债3.05亿元,其中短期借款2.34亿元。流动负债是5.65倍,公司严重依赖举债过日子。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这样的局面短期内或难以扭转。

  四川金顶在年报称,公司生产经营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盈利能力不足。公司产品单一,切位粗加工产品,而技改项目进度低于预期,年产20万吨碳酸钙系列产品项目尚处于论证阶段,目前无法靠自身盈利来启动项目,资金来源具有不确定性。

  借款近10亿元偿还债务

  资不抵债、举债度日的四川金顶,长期靠大股东输血维持正常运营。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四川金顶发展之路堪称坎坷,控股股东几经变换。公开信息显示,1993年上市之时,四川金顶的主业为水泥,四川乐山国资持股56.37%。为确保水泥主业可持续发展,2003年10月15日,乐山国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将其持有的6860万股国家股转让给华伦集团,华伦集团持股29.49%,成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陈建龙。但华伦集团并未履行当初做大做强四川金顶承诺,而是通过资本运作掏空上市公司,使得上市公司深陷沉重的债务危机之中,诉讼不断,未分配利润为-11.07亿元,核心生产线全面停产,主要资产被冻结。公司被迫破产重整。

  2010年,自然人冯海良控制的海亮金属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参与重整,揽下了四川金顶9700万股,持股比27.80%,成为公司新的控股股东。彼时,因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及设备落后、生产成本等因素影响,入主四川金顶后,海亮集团公开处置了与水泥生产相关的全部资产及配套设施,2013年,主营业务转为非金属矿开采、加工及产品销售,主要产品为石灰石、氧化钙。

  不过,破产重整后的四川金顶仍未走出困境,长期靠大股东输血勉强度日。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仅在去年,四川金顶就有三笔来自大股东的借款,共计4050万元。去年2月,海亮财务公司向其借款1000万元,当时,上市公司累计收到前者借款本金2.5亿元。去年9月,为了清偿债务,公司向大股东海亮金属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申请专项借款2050万元。截至公告日,公司累计收到大股东本余额2790万元。去年11月,公司又向财务公司借款1000万元。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四川金顶累计向海亮金属集团、海亮财务公司(为海亮集团子公司)借款本金余额为2.92亿元。

  今年2月14日,四川金顶又向海亮金属贸易集团公司借款1.95亿元,用于偿还海亮财务公司到期借款本金1.95亿元。今年4月6日,公司又向海亮财务借款2.23亿元,期限三年。公告披露日,公司累计向海亮财务借款本金为3.02亿元。其实,海亮集团入主四川金顶以来,每年都要为上市公司提供巨额资金,帮其度过难关。仅在2013年,四川金顶就向海亮集团借款2.2亿元。2014年,向大股东借款约为2.8亿元。

  长江商报初步统计发现,2013年以来,四川金顶累计向大股东(含海亮财务公司)借款近10亿元,这些借款,除了部分用于建设外,主要用途是偿还债务。

  去年至今涉及9起诉讼仲裁案

  已经沦为壳公司的四川金顶虽然已走上卖壳之路,但恐难靠卖壳转身。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A股市场爆炒壳资源,大量壳公司的股价大幅跳涨,四川金顶也不例外。今年3月1日,股价最低9.54元,4月29日收盘价16.57元,涨幅达74%,期间4月18日曾达到18.50元,涨幅则达94%,接近翻倍。

  股价大幅上涨的背后是四川金顶重组卖壳成功的预期。

  公开信息显示,2014年12月,四川金顶推出26.6亿购德利迅达95%股权进军云计算的跨界重组预案,被市场指为高价买壳公司、德利迅达画饼有术。时隔13个月,今年1月,公司宣布,此次重组以失败告终。

  重组不成,四川金顶走上了卖壳之路。

  4月27日,国内某知名资本董事陈先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今年3月中旬,曾通过朋友介绍与四川金顶实际控制人海亮集团负责人见面洽谈买壳之事。陈先生一行出价14.5亿元,对方对此明显不满意,称早前已有人出资15亿元,陈先生说,洽谈时,海亮集团方面未报出底价,双方因此不欢而散。

  资料显示,四川金顶总股本3.49亿股,海亮集团旗下的海亮金属贸易集团持股27.80%。

  陈先生称,14.5亿元已经是在前期股价上涨基础上的小幅溢价报价,而对方显然想要更大价钱。不过,他至今仍感到庆幸没有成交,否则很难易手。

  陈先生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公司后来组织人员对四川金顶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四川金顶是个伪壳公司,主要表现为负债多、早先的剩余资产未出清、诉讼仲裁案多。“仅仅去处理诉讼仲裁案将会耗费大量时间、资金。”陈先生认为,四川金顶并不具备壳资源价值。

  国信证券一投行人士亦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通常情况下,理想的壳一般是市值低于50亿元、资产负债率低于50%、大股东持股比低于40%、近年主营业务持续下滑或基本没什么主业等,还有重要的一条是不牵涉重大诉讼案。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四川金顶牵涉的诉讼仲裁案较多。去年年报显示,公司一年涉及5起诉讼。今年以来又有4起诉讼案。

四川金顶(600678) 详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