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财经 > 证券 > 正文

字号:  

突破当前经济增长隐形天花板

  • 发布时间:2016-03-30 08:29:22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汪红驹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中长期目标要求经济增长保持6.5%以上的速度,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下坚实基础。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指标

  “十三五”规划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这一增长速度底线是未来五年左右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指标。

  2020年中国是否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主要看人均国民收入是否达到或者接近世界银行划分高收入国家的标准。每年7月1日,世界银行根据上一年人均国民收入(GNI per capita)重新分类各经济体。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于2010年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4年7月公布的划分标准是根据2013年数据计算,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区间是4125美元至12746美元,总共55个国家。从人均国民收入(GNI)来看,世界银行计算的2013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是6560美元(统计不包括香港和澳门),中国位于中上等收入国家组的中下位置。“十三五”时期预计年均增长6.5%以上,通货膨胀率保守估计为2.5%,因此GDP名义增长率应该在9%以上,照此计算,2020年名义GDP超过105万亿元。人民币汇率还会略有升值,按1美元对6元人民币和现有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2783美元。2013年高收入组的门槛是人均国民收入12746美元,2020年这一门槛值还有可能提高。目前的计算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比如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世界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人民币汇率等。但只要“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保持年均6.5%以上的增速,即便202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没有超过高收入国家的底线标准,也与这一底线标准非常接近,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该充满信心。

  当前经济增长的隐形天花板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和艰巨的结构调整任务,这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隐形天花板。

  从国际经济看,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出现重大调整。可以认为,以往以发达国家高科技泡沫支撑的高消费、中国低成本劳动力支持的廉价生产、资源出口国提供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破灭。

  2015年四季度,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仍然缓慢,经济增长意外减速,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各国经济周期的不同步,加剧了宏观经济政策之间冲突,政策协调更加困难。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步导致各国利率政策迥异,汇率大幅波动,资本配置短期化,国际资本在全球流动,未来一段时间这种局面恐怕会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常态”。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改变了中国经济成长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复苏进展缓慢,甚至可能出现长期停滞;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体量在不断扩大,未来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边际带动力将减弱。2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下滑至2012年以来新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PMI均有所回落,全球经济放缓导致今年1-2月中国出口增速比2015全年下滑15.3个百分点,外贸形势严峻。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全面下滑,其中美国-10.9%,欧盟-10.7%,日本-7.3%,东盟-20.4%。

  从国内经济看,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1%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0.5%左右,也低于去年13%和15%的目标。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也从去年底7.0%调整为6.5%-7%的区间。今年1-2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5.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累计同比增长10.2%,均低于去年同期增幅。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有所改善。前2个月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长13.7%,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好于预期也主要得益于房地产投资增速转正。基建投资增速15.7%,略低于预期,但保持在相对高位。尽管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有改善迹象,但强度还不足以推动整体经济动能明显回升,持续性也有待观察。综合来看,今年上半年GDP仍有较大的下行压力。

  从结构调整因素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受人口老龄化、产能过剩、部分地区房地产库存量过大、债务负担沉重、企业成本高企等因素影响,“十三五”前期需要化解这些结构性约束,2016年必须推动供给侧改革,完成“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去产能可能增加隐性失业,房地产去库存可能提高购房者的杠杆率并加大一线城市泡沫风险,地方政府债务去杠杆将约束地方政府融资能力,降低企业成本需要降低政府管制和相关的支出,这些改革举措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总需求。正是考虑到供给侧改革可能产生的负面冲击,决策层曾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基本决定了经济增长的上限为7%,目的是在不进行过度刺激、不增大泡沫风险的条件下,通过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保证经济平稳增长。

  实现区间增长目标需关注风险

  首先需要关注来自国际经济的风险对经济增长底线的冲击。一是美国经济波动风险。虽然2015年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美元升值进程暂时缓解,美元加息预期也暂时延后,但是并不能排除美国经济在2016年波动的可能性,如果美国经济出现好转,美元升值、美元加息预期又会重新扰动国际资本流动,对人民币汇率稳定和中国外汇储备造成实质性干扰。二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脆弱性增加。未来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金砖国家中,印度经济增长较快,巴西、俄罗斯、南非经济增长都比较疲弱。受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沙特、俄罗斯、巴西等大宗商品出口国经济下行风险较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6年1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下调2016年全球GDP增速0.2个百分点至3.4%,其中新兴市场国家增速下调0.2个百分点至4.3%。

  其次是供给侧改革与稳增长目标冲突的风险。2016年供给侧改革突出“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这些改革举措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与稳增长目标存在冲突,处理不好会使供给侧改革难于落实。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可行的稳增长政策。一是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去年实际赤字率达到3.5%,远高于目标,预计今年实际赤字率很可能超过去年;二是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M2增长目标从2015年的12%上调为13%;三是2016年计划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以上、公路投资1.65万亿元,再开工20项重大水利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5000亿元。2016年的这些稳增长举措为经济增长达到6.5%以上提供了保险措施,但稳增长政策仍应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考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为华侨大学与中国社科院财经院共建)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