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证券 > 正文

字号:  

综合利用两种PMI 更好把握经济运行态势

  • 发布时间:2016-03-14 00:26:19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何帆 朱鹤

  采购经理人指数(以下简称PMI)是研判宏观经济走向的重要指标。目前,中国长期发布的主要有两种PMI指标:一是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编制,并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制造业PMI”系列指数(以下简称“中采PMI”);二是国际金融信息公司Markit负责编制,由财新智库冠名的“财新中国制造业PMI”系列指数(2015年8月之前为汇丰中国PMI, 以下简称“财新PMI”)。

  2010年以来,财新PMI(包括2015年8月之前冠名的汇丰中国PMI)和中采PMI之间多次出现背离,引起市场和政府部门的密切关注。

  一、两种PMI指标体系的比较

  PMI是比较成熟的指标体系,无论是编制方法还是调查方法,都有通行的国际惯例。中采PMI和财新PMI在许多方面基本一致:一是核心指标体系相同。中采PMI和财新PMI均包括5个核心分项指标,即:新订单指标、产出指标、就业指标、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标和原材料库存指标。二是核心指标的权重相同。中采PMI和财新PMI对上述5个分项指标赋予的权重相同,分别是新订单指标0.3,产出指标0.25,就业指标0.2,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标0.15,原材料库存指标0.1。三是抽样方法相同。中采PMI和财新PMI都采用按比例抽样(PPS)的方法进行数据搜集。

  但是,中采PMI和财新PMI也有一些重要差异。一是样本数量不同。目前,中采PMI调查样本为3000家左右,财新PMI的调查样本库为420家左右。二是企业规模不同。中采PMI主要覆盖的企业为规模以上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同时包括部分中小企业。财新PMI主要覆盖中小企业,且以民营企业居多。三是选样方法不同。中采PMI的采样是统计局直接要求全国重要企业参与PMI调查,并集中培训PMI的填报规则。财新PMI则采用完全自愿的方式,即先征询企业的意见,经企业同意后将其加入样本库并发放问卷。四是季节调整技术不同。财新PMI的季节调整方法是Markit基于全球33个国家的历史数据生成的。这种季节调整方法保证了财新PMI和由Markit提供服务的其他国家PMI之间的跨国可比性。中采PMI的季节调整方法是中国自主设计。两种季节调整的方法基本相似,但在技术细节上存在差异。

  二、两种PMI指标背离现象的表现和原因

  (一)指标背离的两种形式

  从国际经验来看,有两种以上PMI的国家均存在PMI指标之间相互背离的现象。如美国也有两种PMI:一种是由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提供的PMI,另一种是由Markit公司提供的PMI。这两种PMI之间一直存在背离。

  从背离形式来说,PMI指标之间的背离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指标含义背离。当PMI大于50的时候,表明制造业处于扩张阶段;当PMI小于50的时候,表明制造业处于收缩阶段,50被称为“荣枯线”。如果在某个月份,两种PMI指标一个大于50,一个小于50,处于“荣枯线”的两侧,就出现了指标含义的背离。第二种是指标趋势背离。即在某个月份,不同的PMI指标较上月出现了不同方向的变化。如果在某个月份,两种PMI指标一个较上月增加,一个较上月减少,就出现了指标趋势的背离。

  (二)背离情况描述

  观察中采PMI和财新PMI在2010年1月到2016年2月之间的走势,可以看出,在此期间,中采PMI和财新PMI共出现指标含义背离29次,大体集中在2012-2013年。指标趋势背离21次,且主要集中在2015年,共出现7次。其余年份分别是:2010年1次,2011年4次,2012年3次,2013年4次,2014年2次。

  具体来说,第一次背离时段为2011年12月到2012年7月,表现为指标含义背离,持续8个月。当时由于欧债危机升级,外需受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采PMI和财新PMI都一度跌破50荣枯线。随后,中采PMI强势反弹至50以上,而财新PMI始终保持在50以下。直到2012年8月,中采PMI回落至49.8,两者之间的背离才消失。

  第二次背离时段为2013年5月到2013年7月,表现为指标含义背离,持续时间较短,仅为3个月。这次背离主要表现为财新PMI迅速跌破50荣枯线,中采PMI也有下跌趋势,但仍保持在50荣枯线水平左右,因此并没有引起市场过多关注。

  第三次背离时段为2014年1月到2014年5月,表现为指标含义背离,持续时间为5个月。这次背离主要表现为中采PMI在50以上且基本保持平稳,而财新PMI则迅速跌破50,然后快速反弹。这体现出当时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继续恶化,承受了较大的经营压力。

  第四次背离时段为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期间共出现9次指标趋势背离。财新PMI先是快速跌破50,然后出现反弹,而中采PMI则保持缓慢下跌的趋势。两者对中国经济趋势的反映准确程度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

  如果计算中采PMI和财新PMI的滚动相关系数,能够发现:第一,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曾经非常高,达到0.8以上,说明在大部分时期中采PMI和财新PMI对中国经济的判断是一致的。第二,两者一度出现较大的分歧,滚动相关系数在0.3左右,属于弱相关。这一时期主要发生在2012-2014年间,这一时期出现了2012年第三季度的刺激政策,经济随后出现反弹。在这一时期中采PMI和财新PMI对中国经济的判断分歧加大。第三,目前中采PMI和财新PMI尽管在趋势上有所背离,但相关系数仍然较高,属于强相关,表明二者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判断未出现较大分歧。

  (三)指标背离的原因分析

  2012年之前,季节调整的技术不同是导致两种PMI指标背离的主要原因。2012年,统计局宣布历史数据已经足够支持进行季节调整,因此2012年之后中采PMI的数据要显著平稳。尽管Markit和中采均未公布季节调整的具体方法,但是季节调整是比较常规的统计技术,两者的季节调整方法从原理上来讲应该是一致的。2012年之后两种指标背离的主要原因已不再是季节调整因素。

  2012年之后,企业样本的差异是导致两种PMI指标背离的主要原因。中采PMI的样本主要是大中型企业,且以国有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对经济冲击更有耐受力,更容易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就业更加稳定,经营的稳定性更强。财新PMI的样本主要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对经济变化更敏感,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在经济下行过程中,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生存压力也会更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当出现指标含义背离的情况时,中采PMI均高于50,而财新PMI则低于50。

  但是,企业规模的差异不足以完全解释两种PMI指标的背离。目前,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还公布了按企业规模分类的PMI数据,包括大型企业PMI,中型企业PMI和小型企业PMI。如果企业规模是导致两种PMI背离的主要因素,那么中采中型企业PMI或小型企业PMI应该与财新PMI高度相关。然而,经过我们计算,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中采PMI小型企业与财新PMI指数的相关系数仅为0.07,中采PMI中型企业与财新PMI指数相关系数仅为0.09。我们使用中采PMI中的中型企业、小型企业PMI指数,按照PPS方法加权计算出中小企业PMI指数,将其与财新PMI指数进行对比,两者相关系数也只有0.09。

  由于样本企业的具体信息并未公开发布,我们通过将中采PMI、财新PMI与其他指标对照的方式,尝试推断两种PMI样本企业的差异。

  首先,中采PMI的样本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分布更为平均,财新PMI的样本企业可能更集中于东部地区。我们选择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参照,发现其与财新PMI的相关系数仅为0.11,而与中采PMI的相关系数为0.27。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还公布了不同地区的数据。财新PMI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的东部地区指标相关系数为0.36,高于中采PMI(相关系数为0.31)。由此推断,财新PMI的样本可能更多来自东部地区,而中采PMI则兼顾了企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

  其次,中采PMI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可能更为全面,尤其是重工业比重相对较高,而财新PMI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可能更集中于轻工业和服务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企业景气指数种有各行业的预期指数,我们计算了各行业预期指数与财新PMI、官方PMI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与中采PMI相关系数最高的行业,大多是重化工业,而重化工业与财新PMI的相关系数很低,甚至是负的,估计财新PMI样本中的制造业企业更集中于轻工业。

  最后,样本量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财新PMI的波动性更大。以衡量波动性大小的标准差指标来看,在2011年之前中采PMI和财新PMI的波动性标都较大,反映出中国经济处于震荡之中。2011年之后两者的波动性都显著减小,反映出中国经济渐趋稳定。2010年之前中采PMI的波动性大于财新PMI,主要是由于当时中采PMI未引入季节调整方法。近年来中采PMI的波动性始终低于财新PMI,除了中采PMI样本企业中国有大型企业较多,承受经济冲击能力更强之外,中采PMI的样本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从数百家企业增至3000多家,而财新PMI的样本企业则始终保持在400家左右。这也是中采PMI更稳定,而财新PMI更易于波动的原因之一。

  三、综合利用两种PMI 更好把握经济运行态势

  综上所述,中采PMI和财新PMI样本企业的差异,尤其是在地区和行业方面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两者近期出现背离的主要原因。中采PMI更加稳定,更能衡量中国经济的总体状态和存量特征,财新PMI更加敏感,更能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变动趋势和增量特征。综合利用两种PMI,并妥善考虑其各自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运行态势,及时作出政策反应。

  以2012-2013年间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反应为例。2011年底,欧债危机出现恶化,与出口部门密切相关的中小企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2011年底到2012年年中,财新PMI反映出了经济下行压力。财新PMI从2011年11月开始低于50,之后连续12个月在荣枯线之下,而中采PMI只有在个别月份低于50,2012年4月更是录得53.3。同一时期,2012年2-4月全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为负;2012年3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也由正转负,体现出一定的通缩压力。因此,中采PMI没有及时反映出当时的经济颓势。政府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果断出手,出台了一系列适度的刺激政策,成功地实现了托底,经济出现反弹。从对经济反弹的反映来看,财新PMI过于敏感,从实施经济刺激政策前的47.6(2012年8月数据)反弹到52.3(2013年1月数据),落差为4.7;而中采PMI则只是从刺激前的49.2(2012年8月数据)恢复到刺激后的50.9峰值(2013年3月数据),落差为1.7。两者对比,中采PMI对经济反弹的反映更符合实际情况。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