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证券 > 正文

字号:  

二、因地制宜提升各地区竞争力 推动城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 发布时间:2016-01-11 02:30:50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首先,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作用,以“十三五规划”为引领,因地制宜提升各地区的竞争力。整体看,我国各省级区域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由于各地的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性较大,需要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作用,以“十三五”规划为引领,因地制宜提升各地区的竞争力,构建与不同地区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发展效益高,财政金融实力雄厚,集中了大量资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但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趋于饱和,面临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双重压力。东部地区从发展程度看已经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的转化,未来要进一步向“创新驱动”发展。这需要重点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加大开放程度等领域着手,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与金融业。

  中部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生态环境容量较大。但面临“三农”问题突出、工业化水平不高、城镇化水平较低、扶贫开发任务艰巨等矛盾和问题。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但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部分重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与东部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东北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发展条件较好。但面临产业层次低、生产方式粗放、矿产资源枯竭、产能过剩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目前从发展阶段来看仍处于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过渡的阶段,未来的发展重点是提高要素利用和资源配置的效率。这需要重点从经济结构调整、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入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

  其次,形成“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布局,打造区域新增长极。实施板块与轴带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四大区域战略基础上,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

  “一带一路”战略将我国新时期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和加强对外合作的要求,与国内各区域板块的发展战略相对接,通过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构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将引领带动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打破现有行政体制格局,实现区域联动和协同发展,打造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再次,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展很快,但各种问题逐渐暴露,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的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二是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三是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四是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五是控制城市开发强度,防止“摊大饼”式扩张,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第四,持续改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重点支持交通及信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对地区发展至关重要,发达、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地区经济发展。建议中西部地区持续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公路网、铁路网密度,有效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

  信息基础设施不仅有利于民生改善,更对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国家鼓励的重点方向,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利器。如4G等手机通信技术为移动通讯提供便利,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建议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网普及程度。

  第五,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和第三产业。依托本地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农业比重大的地方要立足农业发展工业,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抓好一批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促进经济发展;资源优势明显的地方要尽快进行产业升级,依托资源优势,实现从资源开采型向资源综合利用转变,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税收贡献率;加工企业聚集的地方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和投入,从来料加工、订单生产向培育自主品牌转变。

  以城区为中心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经过多年的城镇化建设,城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定水平,集聚了区域内主要生产要素,应逐步减少对房地产业、建筑业的过度依赖,抓住时机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发展,重点发展旅游、饮食等服务业、娱乐业,逐步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拓宽就业渠道和扩大就业容量,培植长远增长点。

  第六,加大支持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目前,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外贸正在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强。未来,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政策供给,推动金融业与经济的同步发展。针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应采取差异化信贷政策,有保有压,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可更多地发挥中长期信贷的作用,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借助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推动中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育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形成。

  第七,树立绿色化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从东西对比来看,西部的产业结构偏“重”,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应当适当调整产业结构,推广清洁发展技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二是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力度。目前,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以经济发展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意识。未来应当扭转发展中的唯GDP观念,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力度,使生态环境改善成为地方发展中的重要事务,以此推动绿色化发展。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制定和落实大气、水、土壤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环境。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体制,提高检测技术手段,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此外,还应当切实落实环评制度,提高社会参与程度,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第八,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缩小地区间科教水平的差距。强化“制造业立国”、“实体经济立国”理念,形成国家整体应对战略,着力改革教育体制,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缩小地区间高等教育水平差距。明确加大创新投入,改革创新体制,实现“政府市场双到位,国企民企双进步”,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合理选择关键领域,给予相关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遵循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提出相关制度安排,有序促进新技术产业化。完善相关制度,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重点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设立中西部自主创新专项扶持资金,制定有利于中西部后发地区的评价制度和措施。在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的专项支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中小型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拓展融资渠道,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设立专门针对中小型科技型企业的贷款业务,降低贷款标准,简化贷款程序。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