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财经 > 证券 > 正文

字号:  

一、中国各省级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个特点

  • 发布时间:2016-01-11 02:30:50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1、新常态下我国各地区经济呈现加速分化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经济结构与发展动力发生深刻转换,区域经济版图呈现加速分化的态势。

  东部地区缓中趋稳。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稳定器,在转型升级和制度创新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2014年,广东和江苏两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万亿元(且首超万亿美元大关),经济总量接近全球第14大经济体墨西哥的水平。

  中西部地区内部分化明显。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慢的省份都出现在中西部地区。重庆、贵州、新疆、江西、陕西、湖北等中西部省份,得益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地区投资和消费增长都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而以资源能源输出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省份经济下滑趋势明显。如山西省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4.9%,较2013年下滑了4.0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深度调整。在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东北三省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陷入板块式塌陷,面临巨大挑战。2014年,黑龙江、辽宁和吉林三省经济增速分别为5.6%、5.8%和6.5%,排名倒数第二、第三和第四位,较2013年分别下降了1.8、2.9和2.4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

  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有所减弱,但各地出现分化,中西部地区对投资的依赖仍较大。与2013年相比,2014年全国投资率下降了1.9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全国有14个地区的投资率较2013年出现下滑。但仍有17个地区继续上升,其中青海省投资率由2013年的119.9%上升至2014年的130.4%,宁夏回族自治区投资率由2013年的91%升至2014年的112.8%。

  服务业在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征明显。2014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升至48.1%,连续第二年超过第二产业。但我国服务业在各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北京和上海的服务业比重已分别达到77.9%和68.4%。而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占比仍然偏低,排名末位的安徽省服务业比重只有35.4%。

  中西部与东北地区仍处在要素驱动阶段,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的压力较大。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仍然严重依赖资源原材料行业和传统重化工业。未来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

  3、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但城市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

  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提升到2014年的54.8%。但我国城镇化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异巨大,东部省份如广东省城镇化水平已达到68%,而西藏仅为24%。二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三是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东部一些城镇密集的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而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挖掘。四是仍没有较好地解决“人的城市化”问题,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任务仍艰巨。五是交通拥堵、污染等大城市病突出。

  4、中西部地区面临基础设施建设瓶颈

  2014年,全国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多数省份基础设施水平有所改善,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相对落后。

  用电方面,2014年,全国人均用电量为4067.5度,除去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四个地广人稀、高耗能产业比重大的西部省区外,其余绝大多数中西部省份人均用电量排名均比较靠后。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2014年西部所有省份公路网密度、铁路网密度同比均有所上升,但部分西部省份公路、铁路密度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公路方面,6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中,5个是西部省市自治区,分别为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铁路方面,7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均位于西部,分别为内蒙古、甘肃、四川、云南、新疆、青海、西藏。

  民航旅客运输量地区差异明显。2013年,北京、海南、上海等三省市人均旅客运输量排名靠前,远高于其他地区。辽宁、湖北、吉林、湖南、江苏、安徽、河北等省份排名靠后。

  全国通信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中西部与东部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东部六个省市2014年互联网普及率均超过60%,西部的甘肃、云南、贵州和江西等四个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仍低于37%;北京市2014年电话普及率高达228.1部/每百人,是位列末位的江西的2.9倍。

  5、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空间分布严重不均衡

  西藏、青海两省区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0倍和7倍。而京津冀地区淡水资源最为匮乏,河北、北京、天津三地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最少,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10。

  西北、东北地区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方面具有明显资源优势。新疆人均石油储量25.6吨,是全国人均水平(2.5吨)的10倍,人均天然气储量达42403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3615立方米)的12倍;山西人均煤炭储量为2524吨,是全国人均水平(176吨)的14倍;辽宁人均铁矿石储量达118吨,是全国人均水平(15.1吨)的8倍。

  东北和西部耕地资源比较充足,其中黑龙江和内蒙古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4.64亩和4.46亩,是全国人均水平(1.38亩)的3倍多。东部地区耕地资源比较少,浙江、天津、福建、广东、北京、上海等六个东部省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均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6、基础公共服务有效改善,教育医疗资源分布日趋均衡

  近两年来,国家加快推进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效,资源分布日趋均衡。

  医疗资源方面,中西部省份每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数增长较快,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在全国名列前茅。2014年,河南、贵州、四川每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数增较2013年分别上升了3.7、3.4和3.0人,远超全国增幅(0.8人);新疆、青海和四川等三省区2014年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超过55张,分别为62.2张、56.6张和56.5张,在全国分列第一、第三和第四位。

  教育资源方面,中西部省份在初等教育(小学)和中等教育(初中、高中)阶段占据优势,东部省份在高等教育方面持续领先。2014年,新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万人专任教师数为117.4人,位列全国第一,是上海的2.7倍;北京普通高等学校万人专任教师数为31.8人,是位居末位的青海的4.7倍。

  7、东部人口文化素质仍保持绝对优势,但地区差距在不断缩小

  近年来,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大幅度上升。与2013年相比,2014年全国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重提高了0.4个百分点,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平均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全国万人在校研究生人数增加了0.3人。

  但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利用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2014年,无论是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比重、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和万人在校研究生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远远地低于东部地区,而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大直辖市更是遥遥领先全国其他省级区域。

  8、财税收入增速下降,各地财政金融发展差距较大

  2014年中国财政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8.6%,增速跌至1991年以来新低。与2013年相比,2014年全国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了0.2个百分点、人均税收收入增速回落了4.1个百分点、全国税收(地方口径)占生产总值比重下降了0.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和西部财政收入占比和税收收入占比均较高,中部和东北地区比重较低,地区差距明显。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但区域之间的发展程度差异仍然较大。东部的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和北京五省市的金融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52%,形成了“沿海金融高地”;西部地区借助国家政策扶持及资源优势,金融发展程度次之;中部和东北地区金融发展较弱;保险业发展程度整体偏低,保费收入占GDP比重仅为2.96%,远低于欧美国家。

  9、生态文明建设初显成效,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任务仍然艰巨

  随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全国各省级区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指标呈现好转趋势。各省会城市年均PM10、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工业固废量、电力消费量较上年出现下降。但这些指标仍处在高位,特别是离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任务仍然艰巨。空气污染导致的雾霾现象仍难以消除,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时有发生。

  西部地区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源禀赋突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高,工业结构中以重化工业为主,对环境易产生较大污染,尤其是西北地区的资源消耗程度较高。其中,单位GDP电力消费量的前5名均位于西部地区,单位GDP工业固废排放量的前10名中有8个是西部省份。新疆和内蒙古的单位GDP电力消费量增速明显高于其他省份。

  10、人口红利进一步减弱,劳动收入地区差距有所缩小

  我国人口红利进一步减弱,劳动力供给增速减慢,全国共有16个省级区域的劳动力比重有所降低,其中7个地区的降幅在1个百分点以上。我国劳动力比重的降低和用工成本的提高,将推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劳动力大省转移,并使得企业增加资金、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

  从劳动力成本来看,全国的平均工资和最低工资水平分别出现了9.47%和7.04%的涨幅,职工收入增加也使得企业的用工成本进一步增加。从地区角度来看,平均工资增幅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最低工资同样如此,这表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在明显提高,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

  11、科技创新实力整体不足,创新能力呈“逆地形”分布

  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来看依然较弱,关键技术和工艺有待突破,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大,技术创新机制还不够完善,技术交易市场的服务功能仍需要增强。在科技创新方面,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科技与创新能力上差距明显,在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成果转换方面均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逆地形”现象,制约了当地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从经费投入来看,北京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8%,不仅在全国占绝对优势,从全球来看超过了最高的以色列(4.2%),而中西部有16个省级区域科研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仍未达到1%;从科研产出来看,北京2014年万人专利授权量达34.7件,是排名最后的甘肃省的67倍;高技术产业产值位列全国前五名的五个省市的产值总值达6.67万亿元,占全国的65.2%。

  12、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为加快区域发展提供新动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理念,为加快区域发展提供新动力。从创新来看,我国当前以要素驱动为主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向创新驱动转型,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协调来看,当前我国东、中、西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上差异巨大,部分领域还存在分化趋势,未来缩小地区间差异,实现协调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所在;从绿色来看,各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强,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从开放来看,各地区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差异性为内部行政壁垒的开放、实现市场优化配置资源提供了基础;从共享来看,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等战略将实现各省级区域之间的共同发展。整体来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将在区域经济层面提供新动力,促进我国各省级区域实现创新驱动下的各具特色的平衡可持续发展。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