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新型城镇化的牛鼻子
- 发布时间:2015-03-12 01:22:23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顾鑫
新型城镇化要取得新突破,不能仅仅在城镇上做文章,而要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只有“四化”同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成为现实。正如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在采访中所说,城市的中国和乡村的中国不能割裂开来。
根据规划,到2020年,农业人口的比重为40%左右,粗略测算为4亿多,而耕地面积约为20亿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的耕地低于5亩。如果考虑到部分农民工并未放弃农村集体户口,这一数字可能会更低。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杨剑波却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单个家庭的种地规模达到五六百亩才算实现小康。看起来,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现代化的任务比城镇化更加艰巨。
农业现代化涉及经营规模、农民素质、技术等多个方面,其中,规模是关键,而人多地少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因此凸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无论财政多困难,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支农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由此也可以看出高层对推进农业的重视。
就土地流转而言,不少地方政府十分鼓励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流转主体还给予政策甚至是真金白银的支持。但是,土地流转的效果到底怎么样不能止步于土地集中度的考量。一是流转主体的界定,可以考虑设立一定的门槛。某全国人大代表认为,有的流转主体并不懂农业,甚至流转到了几千亩土地之后都不知道要种什么,敢这么做就是直接冲着补贴去的。二是流转后的用途,应当严禁非粮化、非农化。对于土地流转主体,由于要支付土地租金,必须要考虑收益问题,而种粮收益相对较低,有着天然的种植其他品种作物的冲动,如果这种冲动普遍化,就会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
农村的发展或许不能仅仅依托于农业,过去讲“无工不富”,可是如果仅仅依托农业又难以实现存在大量农业人口现状下的共同富裕,因而对于无污染的工业应适当加以支持。目前的状况是,很多农业人口背井离乡,在大城市获得了一份劳务收入。让这一群体在大城市全部扎根在短期并不现实,因而农民工这个词汇在相当长时间内可能依然存在。当前的一个有利条件是,这个群体在城市中学习到的劳动技能可以用于回乡创业。如果政府的资源配置向中心城镇倾斜,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他们的创业积极性就将会得到提高,这也有利于农业人口的就近城镇化。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附近中小城镇的发展,应当增强中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但是,发展中小城镇又不能遍地开花,而是要适当集中资源、有所侧重,考虑到交通运输条件、区位优势、人口布局、产业基础等因素。只要中小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真正得到提升,人才、资金的流入和企业的发展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