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L”型走势判断拨云见日

  • 发布时间:2016-05-16 09:31:5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有观察家注意到,从2015年开始,《人民日报》每次刊发权威人士文章都会引起股市大跌。

  第一次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次权威人士再现江湖,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谈了宏观政策取向,股市、汇率、楼市的功能定位回归,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经济增长方式回归市场法则等问题,并向市场释放出清楚明确的宏观政策信号。而每一次权威人士发表谈话之后,中国股市就出现一波大跌。

  第一次专访,中国股市6月12日开始见顶回落;今年1月4日文章发布当天,上海综合指数暴跌6.86%,深圳成分指数跌8.20%。这一次权威人士重出江湖,再次震散中国股市,令上海综合指数下跌2.8%

  为什么权威人士拥有这么大的能量?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是与市场预期不吻合,大量的媒体报道以及投资界和学术界的观点,都认为中国将会反转。因为谁都知道中国经济,非左即右的特点,往哪边去都可能刹不住车,因此口头上的“回暖”,可能导致经济恢复高速增长,于是股指大幅上扬。此外,去库存的概念也有助于让市场倾向于认为“是时候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各种“去库存”当中,其他都可能是假的,只有房地产“去库存”可能是真的。

  这明显有助于地产和钢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于是这些行业的股价“立见起色”。凡此种种,再加上社会上各种名人的“观点”寻迹而来,大开顺风船,形成了一种势场,让大家都以为事情就是这样了。没成想,平地一声雷,权威人士发话了,“打破了市场对当前中国经济U型、V型反弹的幻想”。原来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而且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是一个周期性的。

  当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正在出现周期性的调整,而且这种调整是一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的。尤其有意思的是,有关的报道还特别指出,政府不要由于经济指数变化而慌乱地出台各种刺激政策。

  套用一句老话来总结,这就是“拨乱反正”的意思了!

  第二是政策不能跟着资本转圈,不能被资本拉着走。前一阶段的资本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对此众所周知,政策被牵引的力度太大,把大家的眼球都吸引住了。好像中国经济的好坏就看股市的了,就看房地产了。这次“权威人士”关键时刻一放炮,又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政策必须注重股市、汇市、楼市的基本功能,特别指出中国楼市要回到居住的功能,而不是投资投机炒作的功能。

  因此实际对中国经济一季度经济表现做了一个评估,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是依靠过度信贷扩张或过度加杠杆推动房价疯狂上涨所造成。这不仅严重伤害居民基本的居住需求,也让中国房地产市场投机炒作更为疯狂及泡沫再次吹大。而房地产市场要回到居住的功能就得限制住房投机炒作,就得去除房地产的赚钱功能。所以,未来的住房按揭贷款政策及税收政策也会随之调整,房地产的价格也会在这种调整中回归理性。说白了,政府的政策只能着眼于社会需要,而不是资本的需要。

  同样套用一句老话,这就是“正本清源”的意思了!那么,未来中国股市会否因为“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而一蹶不振呢?答案是肯定不会!

  原因很简单,同样也是两点:第一是资本过剩的时代,钱多的成灾,资本寻求投资项目,急的嗷嗷叫,想要投资的资本有的是,他们即便团团转,也会再度转到股市上面去,所以股市今后肯定还会上涨,这是资本的投资欲望造成的,必然会出现的结果。

  第二是经济比较的结果,欧洲和日本是负利率,美元如果贬值,资本就会看到,原来都说中国经济不好,但现在似乎中国经济还是最好的。大量资本就会回归,再度拥抱中国市场。纵观现在世界经济,似乎只有高盛一家因为种种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原因,断定美联储一定会加息。一旦美联储不加息,态度转向,则世界资本就会看到大事不妙了。所以,总体看不必过于焦虑,中国经济是坏中向好,世界经济是好中向坏。

  最终分析结论:权威人士文章激发市场过度反应,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存在一个时期的误判,侥幸心理造成的结果。未来中国经济如果能够表现出稳健特点,稳字当头,以稳为重,稳中求进,则中国经济的前景必然可期待。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