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生活好了 信心足了

  • 发布时间:2016-05-16 03:28:4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赖永峰 刘 兴

  崇山峻岭间,全长112公里的江西寻乌至全南高速公路宛若玉带。一辆辆载满土特产的车辆从这里驶出,延伸着寻乌百姓增收致富的希望。

  去年10月,寻全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大大缩短了寻乌至江西赣州市中心城区和福建、广东等地的时空距离,成为寻乌蝶变的生动注脚之一。

  作为赣南中央苏区县之一的寻乌,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毛泽东同志的《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就是在此著就。战争的创伤、地理环境的限制等诸多因素,曾让这片红色沃土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江西省和赣州市平均水平。

  近年来,扶贫雨露滋润红土。走进寻乌,记者发现,寻乌的声音响了、步子快了。秉承唯实竞先、敢于担当的优良传统,这个边远山区县正以前有未有的决心和力度,进行着一场全面小康的新长征。

  乡村在变美、产业在变强、百姓在变富……共奔小康的生动画幅在这里展开,振兴发展的欢歌笑语在这里响起。

  水电路气房 样样都加强

  寻乌山地连绵,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资源匮乏、交通不便。

  当地群众之前的生活状况,有民谣说得生动:“出门就是山,土地在山间,九分石头一分地,能做几多吃几多……”

  现在,再去寻乌看看,曾经的惆怅已被这里发生的巨变驱散。

  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寻乌县三标乡黄陂村村民华德斌高兴地说:“再也不像以前,洗把脸还要到几百米外的大河里!”吃水靠肩挑,烧火做饭愁,曾是寻乌农民缺水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大力实施,水利部门从山上引山泉水进管网,直通到户,村民们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

  饮水难成为往事,低电压也一去不复返。坐在空调房吹着凉风,寻乌县晨光镇岭背村种果大户古庆林满脸惬意:“现在城里人有啥电器我也有。”以前,村里电压低,村民抽水煮饭必须错开时间。实施电网改造后,老古家立马添置了空调和冰箱,家里电器全开都不会跳闸。

  “晴天出门满天飞尘,雨天出行两脚灌泥,生产资料运不进来,农副产品拉不出去。”澄江镇北亭村村民蓝金华道出了以前公路不通的尴尬。如今,2.3公里长的环村公路修到家门口,村民进果园、上农庄都可以开着小车。路通民富的故事在村里处处上演。

  行走在这片红土地上,民生之变可触可感。2015年以来,寻乌县全力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1.59万人的不安全饮水问题;解决了5000余户群众的长期低电压及网前供电问题;新建通组公路106公里,完成危桥改造7座;发放“户户通”直播卫星设备1.7万套。特别是通过实施土坯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垃圾综合治理,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如今,当地群众这样形容现在的幸福生活:水电路气房,样样都加强。

  村民出大山 满满获得感

  5月6日,记者走进寻乌县文峰乡石排移民新村,只见一座座白墙灰瓦的客家民居错落有致,健身广场、村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61户移民搬迁户在这里感受到了安居乐业的满满获得感。

  寻乌整合移民搬迁、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等政策打造了这个移民安置点,搬迁户只需成本价即可在此安下新家,还可以获得3万元至5万元贴息贷款。

  今年65岁的谢昌权两年前入住移民新村。回想当初在石排村谢屋小组居住的日子,他心绪难平:“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村里的稀土资源被无序开采。植被被破坏,河流被污染,老百姓水不能喝,田不能种。40多户村民,被逼跑了30户。”

  如今,老谢“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梦想正在成真——儿子、儿媳在村口的工业园打工,自己则被安排进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就业,孙子、孙女在村里上小学,接送都方便。

  移民新村家家户户屋顶上闪烁的银光格外耀眼。村民谢国洪望着自家楼顶上新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眼中满是期待:“装机容量5000瓦,成本3.8万元。其中,政府补贴1.1万元,余下的申请了银行免息贷款,自己不用出一分钱。以后,每年还有5000元的发电收益。”

  对部分故土难离的谢屋小组老住户,政府也对他们进行了产业扶持引导。陈九莲大妈说,以前因矿区水源不足,根本没法养鹅,政府在当地修筑了水塘,并通过小流域治理项目对附近河流进行了整治。如今,这里水清了,养鹅的数量也增加了。

  按照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异扶持、综合推进的原则,寻乌有序引导搬迁户向县城、工业园区、中心镇、中心村转移,促进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联动,2015年完成搬迁移民总数833人。

  不再等靠要 人人种养忙

  5月7日,在三标乡黄陂村养蜂基地,50岁的蜂农李炎祥一丝不苟地蹲在认领的蜂箱前照顾和观察他的“宝贝”。由于家境贫穷,李炎祥一直未婚。去年,他通过养蜂年收入达到了5万元,成功脱贫。

  黄陂村位于寻乌县山区,山上草木葱郁,流水潺潺,发展养蜂业得天独厚。由于养蜂没有形成规模,加之管理松散、技术落后,该村养蜂业发展缓慢,效益一直不高。去年,为培育稳定型增收产业,村里成立了蜜乐源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打造养蜂示范基地,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李炎祥加入了合作社。他的后顾之忧得到了一揽子解决:统一购买蜂箱、蜂王等生产资料,统一提供技术指导,集中采蜜,统一包装销售。“目前,合作社已吸纳60多名社员,实现年产蜂蜜两万斤,每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合作社法人代表、黄陂村村委会主任钟庆青说。

  这种“合作社+基地+农户”致富机制,犹如一根“红丝带”,让产业发展有了凝聚力。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寻乌因地制宜扶持发展油茶、葡萄、百香果、猕猴桃、葛根、养羊、养兔和藏香猪等特色农业,银锄挥舞、举山种养的繁忙景象处处呈现。2015年,通过落实产业帮扶措施,寻乌4012户、15453人实现了脱贫。

  “把蜂养好,娶个媳妇,成个家。”李炎祥望着家乡的土地,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脚踏这片热土,凭着一双双勤劳的双手,寻乌升腾起蓬勃的希望之光,引领着乡亲们在小康之路上阔步向前。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