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基层力量薄弱 人才缺乏 中医药发展亟待加强顶层设计

  • 发布时间:2016-05-13 07:3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记者 董小红  责任编辑:罗伯特

  当前我国中医药发展正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记者近日调研发现,基层力量薄弱、产业集中度低、人才缺乏等“梗阻”还制约着中医药快速发展。专家建议,中医药发展亟待加强顶层设计,改变当前“以西代中”的管理模式,用中医的思路和方法来发展中医药,坚持基层发展、人才提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四条主线”。

  “治未病”走俏

  中医药发展迎战略机遇期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回归自然”的热潮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医学受到高度重视。中医学因其厚重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治疗优势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另外,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也写入了“十三五”规划纲要。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沈涛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中医药机构,全球采用针灸、推拿、中药、气功治疗的人数约占全球人数的三分之一。“中医药作为中国优势资源还可以推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他说。

  国家级名中医张勇认为,中医学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系统,具有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学上的优势。中医药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中医药可以为深化医改、维护健康、改善民生发挥更大作用。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记者看到,不少市民正在进行熏蒸、针灸治疗。该中心主任吴节介绍,除了针灸、推拿、中药敷贴、熏疗浴疗等传统疗法以外,该中心还设立了中医体质辨识及调摄、二十四节气养生及三伏三九养生、孕前保健在内的预防保健体系。

  “中医适宜技术见效快、费用低、时间短、安全系数高,在预防、保健、医疗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吴节表示。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马烈光介绍,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记载。“治未病”包括三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船到江心补漏迟,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理念内涵丰富,具有现实意义。”马烈光认为,随着医疗环节的“端口前移”,卫生预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而中医学中具有预防特点的“治未病”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提倡“治未病”,注重机体保养,顺应了当前在生活水平提高的条件下,人们追求健康的趋势。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推广中医“治未病”,不仅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阻断疾病深入或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还能降低医疗费用,实现多赢局面。

  统计显示,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居民总死亡率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70%。目前,我国慢性病高发呈“井喷”态势。中医学在几千年来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手段,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治未病”理论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

  据了解,成都市双桂街道五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立了专门的“治未病”中心,大力推广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耳压等中医药综合治疗手段,突出中医“治未病”专科特色,提高中医养生保健、疾病防控的质量和效果,让基层群众也享受良好的中医适宜技术。

  多问题压顶

  中医药快速发展难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熊大经看来,随着医学目的的转变,人们不仅希望有病治病,更希望能有一些改善体质、增进体能、延缓衰老的健康食品和无毒副作用的药物,并且能够根据每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提出针对性、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这正是中医学整体观和个性化治疗的巨大价值所在。

  但记者调研却了解到,面对时代机遇,基层底子薄、产业集中度低、人才匮乏等问题还制约着我国中医药的快速发展。

  张勇介绍,随着健康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名中医的需求越来越高,可高水平的名中医却越来越少,“上世纪80年代全国共有国家级名老中医5000多名,到了现在,只剩下了不到700名。”

  其同事马烈光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当前中医药人员中中医思维弱化,辨证施治能力不强,基层人才缺乏,高水平人才不足。同时,还存在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药饮片质量下降、中药产业集中度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等问题。急需改变。”

  “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马烈光说,目前很多基层医院的“治未病”科室实际上是“拼凑”出来的。挂“治未病”的牌子,事实上却是做康复、针灸,或者把其他科室医生直接调过来就组成了一个“治未病”科室。由于缺乏特色,一些“治未病”科室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并且,因为目前“治未病”理念不清晰,还出现了浑水摸鱼现象。比如,社会上不断出现的各种打着养生旗号的“神医”。

  北京中医研究所副所长李萍也有类似观点。她认为,目前我国中医与中药之间发展不均衡,双方在业务、学术和产业上呈现分离的状态,不利于中医药的总体发展,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内修外联的体制机制都有待进一步突破。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毛嘉陵进一步补充,当前中医药管理体制不顺,法律制度不健全,职能分散、缺乏统筹等都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大问题。

  “目前对待中医还缺乏区别性的政策,社会上大多数还是以西医标准评判中医,不按照中医药自身的规律办事。”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梁繁荣说,社会上经常出现的中西医之争、打擂台等现象,折射出目前中医药还面临着很多的误解。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会长杨殿兴认为,目前中医药在我国国家层面上缺乏执法主体,政出多门,中医药行政法规效力位阶比较低,调整范围较窄,法律权威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现行涉及中医药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参照西医、西药的管理模式制定的,没有充分体现中医药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

  “现行与中医药有关的法律规范比较分散、不系统,缺乏一部综合性的中医药专门法律。”杨殿兴说,多个管理部门涉及管理中药,不能全面统筹中医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导致中医中药分离,中药材生产处于无序状态。而且对于中药的管理,按照西药标准设置准入,要求中药新药明细化学结构和组分,不符合中药复方制剂的特点。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孟庆云表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保健已经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医药在养生、保健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也有众多的方法,亟待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和提高。

  专家开药方

  需坚持“四条主线”

  针对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专家建议,我国中医药应该以尊重继承创新和中医药发展规律为基本点,坚持“四条主线”的发展战略。

  一是坚持基层发展的战略。梁繁荣指出,中医药起源于基层、发展于基层。在基层,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更容易得到充分发挥,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保健、慢病、老年病防治的需求。因此,针对目前基层中医医疗资源萎缩的现状,需要将中医药发展重点向基层转移,把基层中医医疗服务做大做强。

  二是坚持人才提升的战略。梁繁荣建议,针对目前中医从业人员基础理论功底不深、辨证论治能力不强等问题,需要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等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培养,增强中医从业人员的中医临床诊疗能力,提高防治疾病的水平。并且,还要注重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和中医临床适用型两种不同人才的培养,呈现正金字塔形状的人才结构。

  张勇还认为,中医院校的教学、临床应该坚持以中医为主,对在校学生加强基本功训练,搞中医四、六级考试;举办一年制西医学习中医班,结业者才给予中药处方权;并且,晋升中医职称需要对中医临床能力现场考核打分,占一半比重,其他科研、论文、成果占一半比重。

  三是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马烈光认为,针对当前中医学术发展缓慢、临床特色优势发挥不够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目标,需要加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协同攻关,在重大疾病防治和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在中医理论研究上取得进展,提高中医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四是注重产业升级的战略。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敏如建议,产业是中医药发展的支撑。针对当下中医药产业集中程度低、核心竞争能力不强的现状,围绕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利用、重要农业规范化种植、中药工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问题,积极推进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产业升级,推进中医药产业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才能全面提升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